□特约通讯员 唐巍
深秋时节,地处山区的安县沸水镇枫香村,火红的枫树叶点缀在半山腰,红绿相间,分外抢眼。村民唐华琼就着刚接通的自来水,将一簸箕青菜洗得干干净净,“自来水用起就是方便!”唐华琼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
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或者基础设施滞后。枫香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路难走、吃水要挑,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制约。
“过去村里全是土路,人畜饮水要到一公里外的红星水库去挑。”唐华琼告诉笔者,由于基础设施差,过去村里几乎没有成规模的产业。
今年年初,绵阳市委组织部选派的扶贫帮扶工作组进驻枫香村,了解到乡亲们饮水困难后,多次到该县规划、住建、交通、水务等部门协调联系,争取到项目资金30余万元,启动实施了枫香引水工程,让枫香村十二组和临近的红星村一组的67户家庭290余名村民终于用上了方便、清洁的自来水。
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大幕开启,沸水镇奏响了“***,不落一人”的号角。
“不仅帮村里解决了自来水管道修建,还为全镇办了不少实事。”沸水镇党委书记高银兵介绍,市、县级帮扶干部驻村后,同镇干部开展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和集中座谈,掌握了社情民意。为了不让困难群众“被脱贫”,沸水镇对全镇扶贫对象“靶向治疗”,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确定的未脱贫的387户、1039人全部被纳入“五个一批”扶持对象,实行精准化识别、动态化管理;针对4个贫困村的贫困原因及现状,镇党委、政府与帮扶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扶贫攻坚实施方案》。
在低保提标、大病救助、教育扶持、产业支持等10大扶持政策的“兜底”基础上,该镇针对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又分别确定了2名帮扶人,“个性”制定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生产和培训发展,拔掉“穷根子”;对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出台增加大病报销比例等措施救助扶持,甩掉“穷棍子”;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资产性扶贫和低保政策兜底,摘掉“穷帽子”。
自结对帮扶以来,帮扶人员带着感情与群众连心,深入基层解民忧,帮贫困户找到以发展种植黑芋子、养鸡、种植中药材为主要产业的路子。在这些扶贫政策和项目的牵引下,沸水镇也在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华琼一家也是村里的***对象,在镇政府的帮扶下,她家里试着办起了农家乐,女婿赵伟还打算借村里打造银杏采摘园的机会找点事做,增加家里经济收入。
通过2015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三合、桥木、枫香等贫困村硬化了水泥道路、作业便道,修建了泥碎路、排灌沟渠、漫水桥,受益农户766户2353人,基本解决农产品流通难和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目前,全镇发展了川芎、葛根、牛蒡子、前胡等中药材和经济作物共计1784.1亩,形成了具有丘陵特色、农民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受益农户1311户3900人。这些点滴变化像和风细雨,温暖、滋润着村民的心田。
新闻推荐
12月10日,安县花荄镇益昌社区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符合条件的169户住房困难家庭按照抽签分配的方式,现场抽取公租房。今年,安县切实落实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政策,于12月10日通过公共租赁住房配租抽签,最...
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