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静 陈浩 本报记者 苏东华 实习生 安达福 袁野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信息量越来越大,不少企事业单位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推进转型升级,大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服务成为企业制胜的重要筹码。近日,记者在国网绵阳供电公司采访时了解到,该公司探索了“互联网+电网”模式运用,提供可靠性用电,智能电网助推发展,让供电企业和用户都方便多了。
镜头一:
查找故障从2小时缩短到5分钟
前不久,记者在国网安县供电公司调控中心看到,整合运用大数据高效开展配网抢修工作。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监控系统,在移动终端APP上的实时在线跟踪监控,用大屏幕形式,全过程展现抢修集结、出发、到达等情况。“没想到故障判断时间在5分钟内就能完成。”国际在线记者刘先生感叹:绵阳不愧是科技城,电网抓住了国家科技城建设契机,探索了“互联网+电网”模式,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助推绵阳经济腾飞。
据介绍,2014年8月,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整合运用大数据资源,实现调控、营销、运维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创新电网全景全维度可视化展示、配网图形电子化、配网故障自动研判等高级应用,实现配网抢修指挥中心的各类信息汇集处理、业务实时在线监控、报修工单智能受理、抢修资源合理调度、抢修指挥快速响应的高效运作机制。
“我们探索“互联网+电网”,通过配网自动化系统和智能手段,快速准确查找故障。”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小平表示,过去出现电力故障,需到现场逐个排查。如今,故障判断和隔离时间由过去平均2个小时缩短为5分钟,远远低于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45分钟的要求。
据悉,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把“互联网+电网”运用于配网抢修全过程管理的成果,走在了国家电网公司前列,并赢得了国家电网公司专家的称赞。同时,国网绵阳供电公司“互联网+电网”运用的成果荣获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2015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镜头二:
变电站从10人看守到无人值守
7日,记者在国网绵阳供电公司监控室看到,大屏幕显示了全市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值班人员正在观察各变电站的情况。“以前,一座变电站需10人轮流值守。”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常务副主任李津告诉记者,现在只需鼠标一点,就可掌握绵阳电网118座变电站的运行情况。
据介绍,自“互联网+电网”建立以来,平均一个人可管理一座变电站,极大地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对变电站电压、负荷、线路运行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测。同时自动调试,操作完全智能化,并将远程采集的实时数据及时反馈回来。“有网络覆盖的区域,都可查看变电站实时情况。”据介绍,变电站一旦出现问题,可通过检测系统,准确判断故障情况。以前变电站出现故障,先到现场检测后,再开始进行抢修,这样工作效率受到影响。
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开通了“微信工作群”,被员工们称为“网上会议室”。遇到保电任务,各级电力负责人不再到会议室开会,直接在微信群里领任务。高级工程师张睿说:“开通微信工作群后,工作方便许多,还可以让现场人员发回照片和视频,进一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节省时间。”
镜头三:
交电费不再四处找营业所
“如今农村也换上智能电表,我们不再为交电费跑冤枉路了。”安县花荄镇红武村6社村民张体斌说,以前,他们到处找供电营业所交费,很不方便。自安装智能电表后,随时都可交电费,想充多少电费就充多少,村社都有充值电费点,很方便。智能电表还能提供扣费、电价查询、余额报警等。
为保障用户充值方便,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利用“互联网+电网”开展了“城市10分钟交费圈”和“村村有交费点”项目建设,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目前,绵阳市设社区服务站202个,建成便民缴费网点2512个、24小时自助缴费网点107个。
同时,供电部门还推广“掌上川电”手机APP应用软件,只需登陆“掌上川电”,即可随时随地掌握用电消费情况、交费等。“‘掌上川电\’手机APP系统,让我们不出门就可查交电费。”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营销部专责杨送勤说,目前“掌上川电”增加了业务预受理功能,客户登陆系统后,可直接进入业务预受理界面,用手机提交个人资料办理用电业务。
新闻推荐
□实习记者杜畅文/图“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8月22日晚,一首《爱的奉献》的音乐回荡在人民公园文化广场上空。这里正在进行以“让爱留住脚步”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晚会(如图),来自...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