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魏星奎 文/图)将水稻育秧盘放在秸秆营养料堆上育苗,移栽秧苗时,只需轻轻将塑料盘揭起,数万株连成一片的秧苗就轻松地离开了育苗床,经打包后可随意运往数万里的移栽秧田。在游仙区街子乡九洞村,由绵阳市辉跃农作物种植专合社引进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水稻机插专用无土基质育秧新技术经过近两年的大田试验,日前获得成功。从此,机插育秧不再是个世界性难题。
昨(2)日,记者来到九洞村,在一片20多亩集中成片的水稻秧母田里,记者看到,烈日下,几名正在田里拔秧的村民熟练地从水田里抽出育秧盘,再将苗盘分离后,把根系相连成片状的秧苗卷成圆筒形,堆放在筐里后运走。
村民杨先跃告诉记者,以前把秧苗育在泥土上面,拔秧时,需要从泥土里把根子拔出来,费时费劲不说,还经常把秧苗根子弄断。现在这技术真的好,秧苗不沾一点泥,拔苗又快又不费劲不说,搬运起来也非常轻松,而且也不卡插秧机。杨先跃还说,以前栽一亩秧要用两分地的育秧田,如今这种技术连十分之一的秧苗田都用不完,大大节约了水和土地。
记者了解到,水稻机插专用无土基质育秧技术,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发的一种水稻育苗物化栽培技术。该技术从水稻秧苗株型塑造、高密度盘育秧和稀植机插等水稻机插的特征出发,以簇根发育株型塑造为指导,应用控释生物肥和高分子材料,研发出的一种水稻无土育苗基质,并集成一套机插盘育苗标准技术,现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该技术的核心来源于现有机插水稻生产体系,适用于全国水稻生产区。
采访中,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刘如东告诉记者,运用千百年留传下来的传统育秧技术,移栽时拔苗历来是个费工费力的体力活。而当前现实中运用的几种育秧技术,由于都是带土育秧,机械栽插时容易卡齿,机插效率不高,造成插秧机在广大农村难以推广。“这种技术简单易行,只需把添加有营养元素、防病虫药剂、膨化剂、粘合剂成分的营养剂均匀拌进粉碎的秸秆里面,再把育秧盘放在上面就可以插秧了。”大胆引进该技术的合作社负责人王斌告诉记者说,“用这种技术育一亩秧苗,可栽100亩大田,工厂化的育秧苗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种粮大户、农机专合社集中成片大规模机插秧的难题”。
王斌介绍说,他们于2014年引进该技术,当时胆子小,就只育了70多亩,没想到效果不错。初次试验的近百亩水稻经验收测产,亩平产量超过600公斤,优于传统育秧人工手栽产量水平。今年,合作社不仅自己育了2000多亩田秧苗,还在安县塔水帮当地育了500多亩田的秧苗。
当前,他们用这种技术育的秧苗已经销往德阳、成都、广元等地,而且还有大量订单无法满足。王斌告诉记者,下一步,合作社将在全省全面推广这种工厂化、商业化集中育苗先进技术,为破解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作出积极贡献。
秧苗机插不卡插秧机,效率非常高
村民从水田里抽出育秧盘,将苗盘分离后,把秧苗卷成圆筒形,堆放在筐里
新闻推荐
□唐巍/文本报记者唐红/图“要是这次能选上我们‘安县八珍\’,我们无花果的销路就更不用愁了。”近日,安县拓普无花果基地老板邓晶告诉记者。近日,安县组织开展“首届最受消费者欢迎特...
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