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发斌唐巍记者钟述强
巩固基层医改成果、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破冰前行、医保体系更加健全、取消药品加成群众受益……安县卫生惠民一路攻坚克难,踩着改革与发展的鼓点蹄疾而步稳。
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安县新农合基金支出1.45亿元,基金使用率98%,住院政策补偿比达到75.30%,实际补偿比达到61.00%,次均费用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7.48%;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连续五年为零……
破解难题构建群众就医新格局
隆冬时节,走进花荄镇红武村卫生室,村医任福成正坐在诊室内为患者开药。“前几天,在卫生室看病,总共才花了30元,很便宜。”64岁的红武村8组农民张大妈说。对红武村的1800多名村民来说,如今直接在村卫生室就可以刷卡治病。
让人民群众多一种医疗资源选择,是安县破解医改难题的一种解法。
2013年10月1日,安县在县医院、县中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率先实施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使县级公立医院告别了几十年来的“以药养医”制度。目前,全县已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18个乡镇卫生院、239个村卫生室和县级医院机构药品统一从省药招平台集中采购,并实施零加成销售。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的2009年相比,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次均药费下降22%,3家县级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为患者减轻医药负担1208.78万元。
看病难,难就难在大医院。在医改工作中,安县还积极推行“双向转诊”制度,相继出台配套文件,并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使分级诊疗制度的接受度逐步提升。2014年乡镇卫生院转至县直单位治疗725人,县直单位转到市直医疗单位治疗752人,下转到乡镇卫生院康复治疗25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逐步形成。
强化载体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安县着力推进“工作重心从重治病向重防病转变、医院管理从重外延拓展向重内涵建设转变、发展目标从重经济效益向重社会效益转变、服务方式从坐堂行医向下乡巡诊转变”,切实转化提升服务质量。
前几年,安县疾控中心没有1项检验资质,食品、饮用水、有毒有害物质及各种病毒检测无法实施。如今,县疾控中心建设了一流阵地和设备设施,监测水平和能力达到二级甲等疾控中心标准。
现在,该中心已拥有职业卫生、食品卫生、实验室、公共场所卫生、放射卫生等7大类检测资质。全县水务、畜牧、食药监管、垃圾化工、废气、废水、土壤等,疾控中心都能覆盖,不出县城就能解决问题。
近年来,安县先后有6家医疗卫生单位上等升级。2014年县医院成功创建为国家三乙综合医院,被评定为绵阳市区域医疗分中心;县疾控中心以全省最高分通过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评审并创建为二甲疾控中心。
安县还通过开展病例评审、强化医疗质量和16项核心制度督查、举办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换位体验等活动,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
创新举措提供便利医疗卫生服务
“老人家,尽量坚持每天散散步,如果感觉不舒服要及时就医。”13日上午,在安县界牌镇石岭村的安县健康教育专家巡回演讲活动现场,医生针对78岁的郭少珍老人的身体状况提出了建议。
最近一段时间,郭少珍老人时常感觉头晕,听说安县卫生局组织的由医生、疾病预防专家、保健医生组成的健康教育专家团到村里开展送健康活动,她吃完早饭就赶到了现场。经过仔细检查,医生要求老人家每天下午坚持走路半小时以上,晚饭后坚持散步,如果感觉头晕、想呕吐,应立即到医院就医。
近年来,安县以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或骨干医师、公卫医师及护士为健康管理师,以乡村医生为健康管理员,组成健康管理服务团队,以重点人群为对象,签订服务合同,采取预约服务、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等形式,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如今,全县活跃着239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5个健康顾问服务团队,专门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免费提供13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郭少珍说,有了这些贴心服务,日子更加有奔头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世光记者苏东华)昨(22)日,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绵阳市把总量减排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不断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污染物排放...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