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明霞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凝聚起推动绵阳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大正能量,本报从即日起推出“绵阳好人榜”专栏,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身边的凡人善举为榜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44岁的袁帮全,20多年来一直扎根安县千佛镇当乡村医生,为当地三个村的2800多名父老乡亲送健康。因为爱岗敬业,他于近日被推评为“四川好人”。
为了乡亲健康
舍弃大城市回乡当村医
袁帮全是千佛镇德胜村人,1987年,他从安县茶坪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学中医,之后又自学西医,并取得了四川省卫生学校的函授文凭。1993年实习结束后,有同学约他到大城市的私立医院上班,因为眷恋着家乡,他回乡当了村医。他所在的德胜村卫生室,服务德胜、白果、东益三个村40多平方公里的2800多人。回乡后在当地卫生院的指导下,他在实践中结合书本知识,很快掌握了全村的防疫、医疗知识及保健工作开展情况。
从那以后,老百姓不论谁得了病,什么时候得了病,袁帮全都要第一时间赶身边为其解除痛苦。有一年除夕,一家人刚准备吃团圆饭,就有病人家属敲门。在看完病人返家的路上,因为天黑扭伤了脚,他只有一瘸一拐地回家,而这时,电视里的春晚已敲响了新年的钟声。
责任担在肩
灾难来时背着药箱冲在前
千佛镇是一个山区乡镇,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特别是2008年特大地震后,每年夏天都有泥石流。但是不论灾害大小,袁帮全都会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为乡亲治病。
去年7月8日,千佛镇遭遇特大洪灾,当晚,袁帮全和县卫生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带着30公斤重的应急器械和药品,冒着不时滑落的泥石,他们手拉着只有拇指粗的钢索,脚踏直径10厘米的木棍,蹚过湍急的河流,爬过山谷小道,挺进受灾最严重的宝藏村,让那里患病和受伤的群众第一时间得到治疗。
袁帮全说:“虽然我处置的都是些小伤病,但乡亲们遭灾后,看到我们的到来,眼神充满感动,话语充满感激,这让我感到了自己作为村医存在的价值。”
病人装心中
踏遍山山水水送医上门
千佛镇很多百姓居住在深山,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始实施,袁帮全承担了三个村村民的基本信息采集以及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随访等多项工作。他利用几个月的时间走村串户、加班加点为2000余位农村常住居民建立起了规范、完整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
这些年,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居住的多是老人,他们患病后很难自己去找医生就医。于是袁帮全采取对老病号、孤寡老人进行定期走访的形式,送医上门。80岁的严加荣婆婆独居千佛村,身患骨瘤和高血压病,去年9月,袁帮全给老人做体检,发现她的血压比上次又升了不少,于是就送给老人一部手机,每天定时给她打电话提醒吃药,老人的病得到好转,对其感恩不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耀予)昨(13)日,绵阳中学英才学校操场鼓乐铿锵,号声嘹亮。由团市委、市教体局、市少工委联合主办的绵阳市庆祝少先队建队65周年活动暨少先队鼓号比赛在这里举行。副市长赵琪参加庆祝活动并...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