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丧父,六岁丧母”,身为孤儿的周高才从小立志学医。初中毕业后,他跟着安县桑枣一位中医师傅学习。1977年,他积极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通过各种医疗培训,成为北川“关内”治城(禹里原名为治城)的一名赤脚医生。
8月6日,北川禹里镇青石防保站的乡村医生周高才,又背着小药箱,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前往该镇三合村5组73岁的李德会家,为长年患胃病的老人复诊、送药。算起来,今年59岁的周高才从事乡村医生的工作已整整37年了。“大病小病都要去找他看,就数他看胃病最行了。”说起周高才,禹里镇沿河村方圆几十里地的村民对他都很熟悉。他为当地老百姓送医看病三十几年,是村民们大病小灾都离不开的“赤脚医生”。周高才还是沿河村的“上门女婿”,1981年,20多岁的周高才和沿河村的一位姑娘结婚成家,成了这山旮旯里真正的“永久牌”乡村医生。“我本来就是农民出生,了解他们生活的疾苦,他们离不开我,我也舍不下他们。”年轻时,周高才本来有好几次走出北川大山的机会,另谋高就,却割舍不下与村民们结下的情义。尤其是看到当地一些农民“缺医少药,小病不去医,大病没钱医”的困境,他心里非常难受。年轻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掌握更好的医术,为贫困的父老乡亲解除病患痛苦。为此,空余时间,他自学了《方剂学》、《外科学》、《中医学》、《内经选读》等大量医学书籍,还专门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去接受专业培训。“这是三天的药,按时吃,莫喝酒,休息好,莫做重活……”三坪村60岁的五保户李显云因从小患脊柱炎落下病根,近几天旧病复发,左胯骨红肿,痛得不能行走。8月6日一大早,他的弟弟就送他到周高才这里来医治。周高才给他打了一针针药,开了二十几元钱的药,又反复叮嘱他要注意的事项。“把脉、看病、开处方、拿药、打针,里里外外一把抓;内科、外科,老百姓遇到病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搞快点,给周老师打电话\’。”大湾村村民黄刚寿的家就在青石防保站旁边,每天看到周高才背着药箱进进出出,忙里忙外的身影,他感叹道:“周老师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离家这么远,放下家里八九十岁的老(岳)父母,真是不容易。”
在北川禹里镇行医37年来,周高才跋山涉水跑遍了十几个山村,每户村民家里都有他工作的身影。他熟悉每一户村民的身体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他都熟记于心。遇到经济条件困难的村民,他不但不收诊疗费,还自己掏钱垫付。
不久前,杉柏村60多岁的金长贵割草时,不小心把左手背割伤,血流不止。周高才接到电话后,立即背着药箱,搭上附近老乡的摩托车,又走了好几里山路,及时赶到,给金长贵处理伤口、缝合了十几针。金长贵伤好后,提着家里下蛋的老母鸡来感谢他,他却婉言谢绝了。“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周高才与病人打交道的感人故事很多很多,他却用这一句简单的话,给自己作了最好的人生定义。
(本报记者李春梅)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28)日,县市区长热线(安县)值守“政风行风热线”,安县人民政府县长胡德兵及环保局、计生局、公安局和交通局的负责人来到直播间,就市民关心的绵安快速通道公交车开通、单独两孩申请、城市噪声和...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