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日前,安县塔水镇白塔村村委会院子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这是该村村支书李治林创办的国学堂正在上课,四年时间里,这位村支书为此自掏腰包花去5万余元。国学堂从起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受追捧”,如今村里的娃娃变得知书达礼,村容村貌也大变样。
孩子们的乐园
村委会“特殊课堂”受欢迎
一大早,村里的孩子们就身着统一的汉服,赶着去村委会上国学课。上午9时,学生们在课堂上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朱治治家格言》……
小小的村委会,因孩子们的到来变得格外热闹,这些孩子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2岁半。邓亚婷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成绩优异的她也常到这里来上国学课。她说:“我觉得在家里,父母跟我学习上的交流很少,在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老师跟我们讲的都比较容易理解。”
放学后,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说,孩子到国学课堂学了一段时间后,明显感觉到变化,不仅更加有礼貌了,行为习惯也好了很多。据悉,自2011年开办国学堂以来,国学渐渐受到孩子们欢迎,最多时班上人数达到190人。
自掏腰包办学
村支书四年花了五万元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白塔村的国学堂就是他们的村支书自掏腰包办的。在国学堂,记者找到了正在上课的村支书李治林,他说:“我觉得要当好村支书,首先要治这个村,要治村就要抓人格魅力建设。”
李治林说,2011年暑假,他谋划开办国学课堂时,并没有得到村民们的理解。但他并没放弃,他把国学讲给村民们听,有些党员听后就转变了观念,第二天就有18个孩子来上课。
这些年,李治林自掏腰包为孩子们买书,再加上其他零零碎碎的花费,已经花了5万多元。今年,他获得了第四届“纳通国际儒学奖”。他把得来的奖金给孩子们买了汉服,给孩子们发“稿费”。
村容村貌变样
村庄里唱响和谐文明歌
通过近四年国学课堂的教育,不仅孩子们更懂礼貌了,白塔村村民的素质明显提高了,唱红歌跳健身舞的多了,邻里纠纷的现象少了;为村委会提合理化建议的多了,参与赌博的村民少了;爱护环境卫生的人多了,乱扔乱画的现象明显少了。全村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向善的景象。
60多岁的村民肖孝珍说:“8岁的孙儿自从上了这个班,慢慢的就不跟我吵闹了,好东西要让着我先吃,所以现在就是再忙也要先送他来。”
(本报记者 黄小芹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31日凌晨起,绵阳市普降暴雨,致使绵阳市18个乡镇、176个村的5万余户群众用电受到影响。记者从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获悉,经过电力人员的努力,截至昨(1)日下午4时记者发稿时,绵阳电网停电区域全部恢...
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