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才学生,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团队。
安县中学一方面努力用事业和关爱留人才,一方面加快教师培养步伐,创新机制,促进成长,通过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挑起学校教育的大梁,保持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劲头。
每位教师均有成长的愿望,学校更有发展的需求。如何把教师的愿望和学校的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动力,引起了学校管理者的思考。《安县中学新教师培训方案》、《安县中学导师制实施办法》、《安县中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安县中学教师成长档案》、《安县中学行政教研督导办法》、《安县中学教师培养五年规划》……一系列制度、规划陆续出台,实施,为青年教师成才,搭起了“天梯”。
语文教师王小林,2012年5月代表绵阳参加全国第二届语文教学基本功展评活动,获得一等奖。
2013年11月,25岁的地理教师唐嘉利,代表四川省在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数学教师邓定勇,2007年从农村中学调入安县中学,逐步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力地证明了安县中学教师成长机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安县中学其他青年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在今后必将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
前辈引路倾囊相授扶掖后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前辈教育家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话,让人懂得,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才能让学校发展壮大。
作为老牌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安县中学的底蕴深厚,名优教师辈出。安县中学通过独特的备课组制度,形成了以老带新、以优促优、薪灯相传的备课组制度,让前辈教师和年轻的晚辈教师在一个备课组内,集体备课,汲取经验,达到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优秀年轻后辈的目的。
教师的工作经验、工作经历、学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课程的领悟。备课组的教师每周都要集中备课,使同年级相同学科的教师能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特别是能够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帮带作用,使新教师少走弯路;新教师的新理念也能通过备课组活动影响老教师的观念,促进老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升级,能尽可能减少教学设计的瑕疵。
2009年以来,为了补充名优教师调走形成的空缺,安县中学先后聘任了50余位年轻教师。名优教师的调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基本没有产生消极影响,而年轻教师在学校备课组教研的熔炉中得到锻炼和迅速成长,让安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依然稳步提升。
借助备课组平台,在新课程推行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安中优秀青年教师不可胜数,王小林、唐嘉利、赵红英、甘怀勇、高文琼、王建平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均在绵阳市各类教师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备课组教研活动频繁,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最具活力。正是备课组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才使得一批又一批名优教师脱颖而出,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备课组带给年轻教师丰厚的财富,每一位老教师的经历,都是年轻人汲取营养的不竭源泉。“马老师的抓考点、龙老师的亲和力、苏老师的专业素质、夏老师的严谨逻辑、李老师的专业权威,给予我非常大的帮助。”说起备课组的“好”,唐嘉利对前辈们的无私帮助感激不尽,也钦佩不已。为让唐嘉利在省、国家级赛课中取得佳绩,备课组集中讨论,集体备课,组长及老教师毫无保留地帮助她,每个人都把看家本领倾囊相授,让这位20出头的姑娘博采众长,扬长补短,逐渐成长为安县中学的骨干教师。
千锤百炼让青年教师迈向成功
蜡烛、春蚕,这是人们常常用来比喻教师的意象。而在安县中学领导的眼中,年轻教师们更像是一块块璞玉。玉不琢、不成器。学校经常给年轻教师加压力,让他们挑重担,尽力为年轻教师搭建展现才华的舞台、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37岁的邓定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邓定勇20年前从安县中学考入省内一所师院,大学毕业后回到安县农村初中教书。在教学中逐步崭露头角,才一步步走进安中。作为优秀的教师调进安中时,邓定勇还有点骄傲的,因为他教过的班级,考试从来都是名列前茅,而到安县中学,他也铆足劲要干一番事业。
为帮助邓定勇成才,年级数学备课组给他“开小灶”,公开课、写教案等重活、累活,备课组都交给他。有段时间安县中学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即不打招呼,专家组就到教室里听课,看教师实际操作,而不听那些预备好、排练好的课程。而这样的课,经常被带到邓定勇的课堂。有一天,市教科所的专家组来听课,备课组长李云老师在走廊上遇到邓定勇,就说我们要听你的课,恰好邓定勇当天没课,李云老师说,你就上下一节课,就这个班!忐忑的邓定勇,拿着熟悉的教案,走进陌生的班级,上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课,在教师和学生相互基本不认识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教学,得到了听课专家的好评。
一次次打磨、一次次锤炼,邓定勇百炼成钢,千雕成器,带过的两届毕业班,高考成绩都是同类班级第一名,成为安县中学的一位王牌教师,目前已经成长为2013级的数学备课组长。
语文教师王小林也是在学校的严格培养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1999年大学毕业后,王小林来到安县花荄中学,后来随着花荄中学并入安县中学,王小林也在学校成长起来。在学习“新课改”的过程中,王小林理解到语文教学的真谛,在学校的支持下,她通过网络、电教等多种形式,学习新课改,努力提高水平,达到了专业成长的需求。
王小林认识到,新课程的要求,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文嘛,就是读和写。王小林始终认为,“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有一次,她利用连续8个晚自习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完了一本书,学生事后的反馈,带给王小林极大的震撼,她发现,有不少学生此前居然没有像这样“彻底”、“完整”、“认真”地读完一本书。而这次阅读的体验,让全班同学都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写周记,而后语文成绩得以顺利提高。经过几年的积累,王小林搜集了很多资料,在学校支持下,她准备编出一本“阅读与写作”方面的校本教材,编一些阅读专题材料,关联教材与相关拓展,结合当前新闻、文学、影视方面的新鲜素材,每学期一本,共六册,涵盖高中六个学期,解决高中生阅读量、习作训练量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高中语文兴趣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高中语文水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诲人不倦把更多的爱传递给学生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传播爱!”当前在安县中学挑起大梁的青年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用爱心温暖莘莘学子的心灵,让他们在关爱中成长。
安县大部地处农村,不少孩子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做生意,导致孩子们受教育时缺失了家庭教育这个环节。作为教师,王小林千方百计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尽管她教的孩子都是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但不少孩子私下里都把王小林叫“王妈妈”,由此她也认下了不少的干儿子、干女儿。安县也是“5·12”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县,很多孩子经历过地震,心灵上留下了阴影。作为高三的班主任,王小林难忘“5·12”特大地震后,和学生一起在板房的日子,在板房中,王小林天天陪着学生,在板房吃住,甚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爱的传递,让孩子们安心学习,渡过人生中的难关。
和王小林一样,邓定勇也有难忘的“5·12”经历,他曾经在地震当天,从山区带出来一群陌生的学生,安置在安县中学的操场,第二天由学校送往九洲体育馆。有一次,他为找学生,摔进路边水沟,掉了两颗门牙、手臂缝了10多针,留下永恒的“纪念”,但他无悔。他说:“教师是学生的精神标杆,爱与责任,都是我们不断成长的营养剂。”
良工造物维其巧,大匠诲人必以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安县中学,传承着绵绵不绝的沙汀文化,在历年高考中,不断创造着“高入优出”“低入高出”的教育奇迹,十年来捷报频传,荣获绵阳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奖特等奖1次、一等奖11次,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佼佼者。 (刘文君 朱明光)
优秀的学校离不开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必然促进学校的发展。近年来,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安县中学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建立特有的备课组制度,采用名师引导前辈带路引路等方式,不断引领青年教师成长,为他们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起步、前进、拐弯、调整速度、再快速推进……农机手熟练地操作机器,插秧机所到之处,留下一排排整齐而又分布均匀的水稻秧苗(如图)。昨(15)日,在安县永河镇梓橦村水稻制种基地举行的水稻制种机...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