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天朗气清,鸟语蝉鸣。阳光下,安县千佛镇群山巍峨,草木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灾后重建6年来,这个有着“神韵千佛·绿色宝藏”美誉的深山小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山林资源和村民们的勤劳智慧,在绿色底子上,写下了富民兴镇的动人篇章。
因地制宜
特色产业点绿成金
初夏时节,海拔近千米的德胜村中药材基地,漫山遍野都是醉人的绿。“今年我种了20多亩云木香,平均每亩能收600来斤,要是价钱好,收入可超过4万元。”正在坡上林间除草的村民沈永强高兴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千佛镇利用独特的地理和自然优势,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来抓,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多种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同时,该镇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通过政策上扶持、技术上指导、销售上协调,形成了“种、管、销”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全镇中药材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如今,白果村的黄连、千佛村的茶叶、双电村的经济林、东益村的厚朴……已成为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不仅如此,山里野菜、竹笋等“山货”,每年也可为当地群众带来不少收入。
千佛镇党委书记薛远超介绍,去年东益、白果、德胜三村新增黄连、云木香、大黄、牛膀子等中药材种植面积4500亩,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5000亩。
靠山吃山
生态旅游助农增收
沿清澈的茶坪河而上,记者遇到了正在给几位游客当向导的千佛村农妇彭元翠。“我将游客带上3033米的千佛山顶,向导费是150元,不仅增加了收入,也锻炼了身体。”彭元翠说。
这几年,千佛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此体验山中乐趣,不少山区的老百姓兼职当向导。从杜鹃花次第开放的季节开始,每天都有20多位村民为游客带路爬山。
当地镇、村干部介绍,近几年,山区林下经济发展迅猛,村民们乐于这种就地增收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能朝夕相处,邻里也更融洽。靠山吃山,靠山养山,不仅保护了植被,还增强了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村民的收入也更稳定了。
完善基础
场镇旧貌喜换新颜
漫步千佛场镇,曾经的废墟上新房再起,排排小楼,青瓦白墙,青山环抱,犹如世外桃源。
经过6年重建,千佛镇场镇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长约2公里的滨河路,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新增路灯600余盏,并完成场镇的下水道管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的农贸市场、客运站、卫生院、学校、文化站、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场镇的乡土文化滨河路、红色感恩文化千佛广场、千佛门户迎宾广场,更为山区小镇增色添彩,同时全面实现了场镇街道的美化、亮化和绿化。目前,全镇2476户农业户口中,有300多户在场镇居民小区和几条街道建起新楼房,200多户住上了镇上的统建房。这个灾后备受外界关注的山区小镇,正以一种质朴的方式,向人们述说着发展振兴的传奇故事。
(唐巍 本报记者 钟述强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全面展现学校良好的校风校貌、师生风采和素质教育的新成果,5月20日,安县桑枣中学在运动场隆重举行素质教育展演活动。来自市、县相关领导以及全县各中小学校长和桑枣中学2100多名家长现场...
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