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的枇杷最大?谁种的枇杷最甜?近日,安县界牌镇五显村59户枇杷种植户,自掏腰包集资办起枇杷采摘趣味文化活动,吸引绵阳、德阳各地近万游客前往采摘枇杷、吃农家饭、赏农家景。何启松、陈启勇等多户村民当天收入数千元。
种 水 果
穷村期望增收破局
安县界牌镇地处绵阳近郊,工业、农业等经济都比较发达,可五显村却因为地处深丘地带,地理、交通等条件都比较差,曾是界牌镇有名的穷村。
发展乡村旅游,风光不美;发展种养殖业,土地不肥;发展工商业,交通制约……多年来,五显村群众的年人均收入落后于本镇其他村将近两千元。“我们不能一直穷下去啊!”穷则思变,五显村人在思索中不断摸索。
黄土丘陵出水果,1998年,在市县农业等部门的帮助下,五显村开始引种水蜜桃、梨子、核桃、柑橘、樱桃、枇杷等水果。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黄土地上种出自己的致富路。
学 技 术
枇杷种出致富希望
祖祖辈辈种水稻小麦红薯玉米的农户,确实没有种水果的经验和技术,但没有技术可以学,没有经验可以积累。村民们纷纷走出去,到以种水果出名的成都龙泉驿、江油白玉村等地取经。一组村民何启松上过初中,每次出去参观,他都带着笔记本,仔细记下了外地种水果的品种、树形、枝条长度、果树间距等数据。回家后,又买来书本对照,再从电视、广播上学习,边学边摸索,渐渐确定了种枇杷的思路。
当地政府也鼓励群众种枇杷,还无偿提供种苗。以何启松、陈启勇为代表的五显村群众,耐心学习施肥、修枝、疏花、疏果等技术,枇杷越种越好。
经过10多年的种植,五显村的枇杷结出的果实个大、皮薄、味甜,五六个就有一斤重,卖到了绵阳、德阳等地,而且,全村枇杷发展到六七百亩,每亩年收枇杷两三千斤。何启松家种了2.5亩枇杷,仅此一项,年收益近6万元,加上鱼塘和种的梨子,他家已经走上了小康之路。
凑 份 子
走出乡村旅游新路
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是灾难更是机遇,重建家园过程中,五显村的道路变了,社社通了水泥路,精修的塘堰水库,保障山坡顶上的土地都能浇上水。村民的观念也变了,既能走出去凭本事挣钱,也能在家靠勤劳发家。
有了枇杷,五显村不再穷了。但还有没有更进一步发展的路子?五显村请来专家把脉,又找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一方面,五显村除枇杷外,还有樱桃、梨子、核桃、油桃、柑橘等水果。同时,这个地处山坡上的村庄,随着绵阳城市的发展,已经属于郊区,站在坡上北望,高新区工业园、安县工业园等现代城区尽收眼底,南望则是郁郁葱葱的成都平原,都市繁华和田园风光,都能领略,无疑是郊区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近日,果农们你两百元、我三百元地凑份子,自发办起枇杷采摘趣味文化活动,近万游客来到五显村,走进枇杷地摘枇杷、吃枇杷、比枇杷,看村民们评选枇杷仙子,到果农家里吃农家饭,到山顶打望风景,耍得不亦乐乎。
当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枇杷、香梨等商标,打造名优品牌。同时,建设10到20家农家乐,把五显村建设成为绵阳近郊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杨小兵 本报记者 孙兴伟)
新闻推荐
在生活中,人人都有过成功的体验。但成功的体验,有大有小,如独立攻克一道难题,完成一件精美的小制作,有了小发明,克服了自我不良的情绪,改正某一缺点……每逢我成功的时候,心中就会有无尽的喜悦。这阵子我...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