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塔水镇幸福村村民自筹资金37万修建“最后一公里”渠道——
□黄小山 本报记者 吴璟
9月13日,安县塔水镇幸福村的最后一批葡萄下架。70多岁的周锦友盘算着收入,乐得笑开花:“少说也要收入上万哦。”今年,幸福村种植1200亩葡萄,每亩产量3000斤,全村总收入近720万元。过去 “想都不敢想”的葡萄产业,正在这个灾后重建的小村庄里蓬勃发展。
村党支部书记郭小虎说,这一切改变都得益于一次齐心协力的“引水入村”。
光靠买水致不了富
灾后重建,让幸福村有了整齐漂亮的住房和干净平坦的村道,群众发展产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村里找人考察后发现,幸福村的土质很适宜栽种葡萄。可是长年困扰幸福村的 “水源”问题没有解决,让村民们对发展种植产业望而却步。
原来,幸福村距离水源地偏远。每年的春季农业用水都需要统一到隔壁村的提灌站购买。30块钱一小时,一次购买48个小时,一年购买4次,负担较重。遇到天干的年份,买水还得靠“抢”。
缺水,主要是因为末级渠道和蓄水设施建设的缺失。郭小虎告诉记者,地震中,村上的埝塘垮塌38口,沟渠损毁5680米。虽然经过重建,条件部分改善,但仍然没有根治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产业发展,必须改善水利条件。引水入村,建设经费从哪里来?郭小虎说,村里开会讨论了好多次,发现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
水源不再“拖后腿”
可如何说服村民集资搞水利?村干部一商量,决定联合几户村民,带头搞“示范工程”。
一季下来,村民李占会算了算账:以前种粮种菜,全家年纯收入“封顶”就2000元,种了1.2亩葡萄后,纯收入达到8000元,“翻了好几倍嘛。”
这个“赚法”让不少村民“眼红”。随后,村上趁热打铁,租了两辆大巴车,把有意愿参与的村民拉到龙泉驿葡萄基地参观,亲眼看到了效益,再说修沟渠的事,村民果然反响热烈。
今年3月,幸福村全体党员、村民代表通过“一事一议”会议商讨决定,全村人均集资200元,共集资37.2万元。仅仅2个月,就修建沟渠2680米,塘堰新建5口。水引来了,新的葡萄苗开始也成片栽种起来。
幸福村并非个案。记者从安县水务局了解到,今年,安县积极提高农业生产用水保障能力,调动群众自发开展建设的积极性。一年来,共完成各项小型水利工程1973处。全县新增蓄水量25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000余亩,改善灌溉面积5000余亩。
如今,水源不再 “拖后腿”,幸福村的发展也更有底气。郭小虎说,未来还希望以葡萄基地为载体,搞起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璟10月21日,记者在安县县城看到,街道干净整洁、绿化道标准规范,湿地公园、滨水花城展现无尽魅力。改变,发生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近年来,安县坚持科学治理,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