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行走在安县乡村,到处可见成熟待收打的水稻,阵阵微风吹过,稻穗的清香扑面而来……
在安县乐兴镇黄桷村,种粮大户苏义全指着自家5亩水稻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种水稻能旱涝保收,完全得益于水利基础设施好,能灌能排。插秧季节,从一大渠引水自流灌溉;7月中下旬高温干旱,一大渠又及时放水。今年平均亩产至少在600公斤以上。”
近年来,安县始终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通村组水利“小动脉”,让解渴之水流到田间地头,全力构建“丰收工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保障了安县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获得丰收。“刘家大堰塘是去年扩挖的,总共蓄水8万多立方米,可灌溉全村350亩农田。”在花荄镇联丰村,村民杜少军指着刘家大堰塘向记者介绍,“以前农田用水,我们都要到周边的提灌站去买,150块钱一亩,这个堰塘挖好了,以前的‘高价田\’变成了如今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和‘丰收田\’。”
“渠里有水,塘里有水,种田人心里就吃了定心丸。”花荄镇镇长赵九州感慨地说,今年花荄镇5000余亩制种水稻获得丰收,产量达到了110余万公斤,产值将达1870余万元。
据安县水务局局长唐鸿介绍,近年来,安县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到哪里,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就跟到哪里。2011年,安县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1973处,整治灌溉沟渠76941.56米,新增耕地8007.5亩。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滋润下,安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近几年,安县又把农田水利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彻底地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历史,水利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变,打造出了红心猕猴桃、巨峰葡萄等一批特色农业产品。兴仁、花荄、秀水镇等乡镇的农民还借助水利条件办起了农家乐、乡村旅游,拓宽了致富道路,实现了小农经济向现代化产业经济转变,提高了土地单位产值。
据统计,截至目前,通过农田水利和山、水、田、林、路的有效整合,全县新增蓄水能力45万方,新增节水能力32万方,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钟述强 黄小山)
新闻推荐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涪城区城郊乡金家林村,一幢幢新居正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产业园区生机无限……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兴产业、建新居、谋发展,金家林村正在致力于...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