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推进“全域灌溉”建设,“浇”出美丽村落和全新产业
修水利与发展特色产业能否结合起来?
绵阳的做法是,让水利围着产业转,集中连片推进全域灌溉示范片建设,打造一批新亮点,如特色水果产业带、“4A”级乡村旅游产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等,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 邹渠 文/图
做足“水”字背后文章黄土梁彻底变了样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丘旱得只生荒草的黄土梁;如今,湾湾清水绿树簇拥,块块荷塘碧绿接天,片片果园长势正旺。这里就是安县花荄镇联丰村。
6月14日,记者来到该村,村支部书记杜少友讲了联丰变化的来龙去脉。
以前,联丰村旱,2500多亩黄土地没有一条溪河水源。村里用水都得从几公里外的安昌河通过2级提灌抽水上来,一到春灌用水季节,打架斗殴的纠纷令人头痛。
大兴水利,联丰村迎来了彻底改变面貌的良机。“考虑到联丰村的实际,水利建设不应仅是建灌溉系统,应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水利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把‘水\’字背后的文章做足,重建一个新联丰。”县水务局局长唐鸿说。
靠2800多万元的水利项目资金和300多万元的群众投入,联丰村建起了集中供水站,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同时整治、新建130多口山平塘;新建了蓄水20万方的猫儿沟水库,3个组的土地实现了自流灌溉;整治和新建渠道10公里,全村水系形成网络,灌溉率达95%。更可喜的是,在该村找到了一股山泉水,成为猫儿沟水库的水源。
同时,水务部门引导村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水保示范科技园入驻该村,村里人从未种过的车厘子、猕猴桃等出现在示范园里。村里建成了1000亩猕猴桃等水果种植园,与附近种植枇杷、柚子的红武、柏杨、仙林等村形成了7000亩水果产业带。这些果园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养殖业迅速壮大,养鸭户发展到100多户,全年出栏规模可达300万只;养鱼户发展到50多户。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762元,今年可新增1000元。
在此基础上,休闲观光业开始起步。如今,该村已有了农家乐和渔家乐。
水利全覆盖促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游仙区柏林镇寨子山,原是长满杂灌的一荒山。去年,绵阳祥瑞生态林业公司来到这里搞开发,当地群众以土地和山林入股,共同成立了祥瑞木本油料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山上种植了4000多亩桂花、贞楠、银杏等珍稀树种苗木,还在洛水村建设了4000亩核桃种植基地。
这些产业却遭遇瓶颈:水源缺乏。
游仙区水务局主动介入。从去年底到今年3月,帮助合作社建起了扬程200多米的提灌站,并在山顶建起两口上千方的蓄水池,铺设了2公里的输水管道,使这一大片山林都能得到灌溉。
6月15日,记者在寨子山上见到正在珍稀树种苗木基地干活的洛水村村民潘淑华和雷永珍。她们告诉记者,家里的山林都入股到合作社,现在合作社打工。这些苗木和核桃投产后入股农户将按股分成,一亩核桃每年的分成收入至少有1000元。“原来就怕水上不了山,结果几个月就解决了。”
“菜要靠水,全村水利建设下了大功夫。”游仙区街子乡岳家新村,是新发展的蔬菜产业基地,全村1750亩耕地就有1300亩种菜。在水务部门支持下,村里整治山平塘23口,建渠道8公里,全村耕地实现了水利全覆盖。“村里的200亩大棚全部实现了滴灌,另还有300亩建起了喷灌设施。”
据游仙区水务局人士介绍,该区水利配合产业基地建设及时跟进,打造了一批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如柏林镇生态林业示范片和玫瑰产业园,魏城镇铁炉村蓝莓种植园,街子乡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刘家镇乌鸡寺生态种养园等,推进了农业产业向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链接
绵阳:今年水利投入达亿元
未来5至10年,绵阳市将通过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及配套建设,新增有效灌面108万亩,力争使全市426万亩农耕地基本实现蓄水有塘库、灌溉有渠堰、排涝有沟涵的“全域灌溉”目标。“仅2012年,市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就达1亿元。”绵阳市水务局人士说。至今年5月底,全市新增蓄水能力279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6.3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1.03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2.5万亩。
新闻推荐
——追记安县高川乡纪委副书记杨洁“替我代个会,我要回去防汛值班。”工作岗位上,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安排;“快跑!快跑!我断后……”防汛峰线上,这是他最后一次冲锋;“老婆,没时间了,我不回来吃饭了。”...
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