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述强 本报记者 蒋君芳
“陈局长,这么早就下乡来了?”5月14日早上8点,正在田里插秧的黄土镇草溪村村民唐代金朝安县人社局局长陈小平热情地打招呼。
“早点过来,今天想多跑几个地方。”陈小平掏出一叠最新整理出来的务工信息,递给唐代金。“你上次说想在附近打工,我们带了些工作岗位信息来,你看一下合适不合适?”
印刷工、包装工、建筑工、小区门卫、清洁工……适合短期务工的岗位有20多个,蹲在田埂边,老唐认真斟酌了起来。
在安县,这样的场面并不鲜见。灾后恢复重建结束后,安县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用工需求量急剧增加。尽管每年初县里都要开展 “春风行动”、“就业大篷车”等大型就业招聘活动,但集中的就业招聘活动时间、空间有限。部分群众还是被挡在了务工的门槛之外。
“群众的务工需求种类多,长期的、短期的,有劳动密集型的,有知识技术型的……不区别对待,很难一蹴而就。”陈小平说,“五月抢收抢种正忙,但再过二十来天就农闲了,现在正是大批农民提前为农闲期找工作的时候。”
为搞好岗位送下乡活动,从去年开始,安县人社局就针对群众务工需求,对全县各乡镇村组群众进行挨户排查。同时,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不同岗位用工信息,与群众用工需求有效对接。为了掌握群众的务工动态,人社局还专门建立了送岗位下乡人员信息表,采取电话跟踪和上门服务等方式,确保送岗位“下乡”的成功率。
离开唐代金的家,陈小平又来到临近的西桥村6组向远清家里,根据老向对机械零部件比较熟悉的特点,陈小平“量体裁衣”为他推荐了一份在汽车配件厂打工的岗位。
“今天计划要帮28位农民推荐合适的岗位!”陈小平说,有些岗位看似介绍成功了,可用工信息有可能随时变化,群众需要也有可能在变化,还需要及时跟踪了解,两头“搭桥”成功率才大。信息表显示,今年以来,安县已有8000多名农民通过送岗位下乡实现了就业,年龄最大的56岁。
新闻推荐
受灾群众生活有保障本报讯(黄小山钟述强记者吴璟)8月17日至18日的强降雨导致安县12个乡镇受灾严重,其中高川乡电力、通讯、交通中断,成为“孤岛”。目前,该县交通、水务、国土、农业、民政、电力...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