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眉山 今日彭山 今日仁寿 今日丹棱 今日青神 今日洪雅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今日仁寿 > 正文

我与新中国同龄 我与祖国心相连

来源:眉山日报 2019-10-01 08:09   https://www.yybnet.net/

朱仲召见证了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王开盛(中)教孩子们练书法。倪兴国对通讯方式的变化有着深切体会。刘永祥站在江边慨叹交通飞速发展。

编者按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新中国成立了。对1949年出生的人而言,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与新中国同龄,见证着新中国的成长。今天,本报选择了4位1949年出生的市民,听他们讲述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故事,一起去回顾改革大潮的心跳和呼吸,感受农村的变美变强变富,触摸时代发展的最强脉搏。

朱仲召

从挨饿到富裕 农村变美了

人物名片

朱仲召,70岁,仁寿县珠嘉镇苗园社区3组组长。

□本报记者 殷勇 文/图

“马上就到国庆节了,我们把国旗插在新房上,祝愿国家越来越好。国家好,我们群众才好!”9月18日,仁寿县珠嘉镇苗园社区,朱仲召和组员一起,在屋顶上插国旗。这位新中国的同龄人,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见证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巨大变化。

朱仲召出生于1949年3月,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声音响彻世界时,他刚刚学会“坐”。“小时候,我们真穷啊!吃的全是粗粮,玉米糊糊比米汤还清。”朱仲召回忆说,他的童年记忆是从挨饿开始的。

因为穷,12岁的朱仲召就辍学回家干农活。他有力气,也勤快肯干,很快就成为打理庄稼的一把能手。锄地耕田,什么都会;喂猪养牛,样样精通;他还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会了盖房子,农闲时候,就帮乡亲们修房、盖房。

土地包产到户后,他更是家里家外一把抓,家境很快好起来了。在当地,他家第一个买回了收音机、自行车、电视机,还第一个修起了小平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亲身经历了三件大事,见证了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国家好,群众才好的道理。”朱仲召说。

朱仲召说的第一件大事指的是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所有人铆足了劲儿搞生产,当时是原珠嘉镇苗园村3社社长的他不仅带头种好自家的地,还指导乡亲科学种地,顺应时节,调整产业结构。

“那时候,大家种的都是传统的农作物,红薯、玉米、麦子,收入不高。我就鼓励大家试着种蔬菜、果树。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现在,我们组的蜜桔、枇杷、花椒产业都成了规模。马上还引进业主,成片种植柠檬,开启现代农业模式。”朱仲召自豪地说。

第二件大事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作为灾区之一的仁寿县,在地震中受灾较为严重。朱仲召回忆说:“灾后重建很快启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建队伍陆续进入。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的生产生活迅速恢复正常,并且日子越过越好。”

震后,朱仲召带领组员,积极帮助社区修建敬老院和新的村级阵地,并把水泥路修到了各家各户门口。“那时候,我们广大群众是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有一个多么强大的祖国!”朱仲召说。

第三件大事则是脱贫攻坚。近年来,朱仲召和社区干部一起,分类甄别村里的贫困户,或进行产业扶持,或推荐就近就业,或实施政策兜底,让贫困群众找到脱贫致富之路。

2017年,苗园社区3组的18户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过上了有水有电有电视看,吃、穿不愁,住房、教育、医疗都有保障的好日子。

如今,朱仲召仍担任苗园社区3组组长。“时代不同了,我们要发展新型农业,建设新型农村。”说起工作,70岁的他精神振奋。

他建立微信群,将所有组员都拉进群里,学习政策、安排工作、组织活动,一键发声,一群联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就像这次在屋顶上插国旗,为新中国70华诞献祝福,我就是在微信群里说的。”朱仲召得意地说,“我只是提了个建议,大家都很支持。一夜之间,大家的屋顶上都插上了国旗。”

当天,在微风吹拂、红旗招展的农家院内,朱仲召深情地说:“我虽然已经70岁了,但只要群众还需要我,我就要不遗余力发挥余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我所能,带领乡亲一起勤劳致富,科学致富!”

王开盛

从黑板到多媒体 校园更“智慧”

人物名片

王开盛,70岁,原眉山县东坡镇大石桥小学语文教师。

□本报记者 殷勇 文/图

“书法是国粹,大家愿意学,我愿意教,这就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有生之年,我想继续为社会作贡献。”活跃在东坡区苏祠街道下西街社区的王开盛今年70岁,能在社区义务给学生上书法课,他颇为开心。

王开盛以前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事业37年。2009年退休后,他一直盼望着能有个机会“重返”讲台。“教书育人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我心情特别愉快,觉得自己也年轻了。”王开盛说,“我是新中国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名人民教师。对我们那一代人来说,‘科教兴国’意义重大。”

学生时代,王开盛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大家都愿意与国家共渡难关。记得住校自报粮食定量时,大家都给自己报了最低的标准。但学校在最后核准时,还是给我们提升了标准。现在回想起来,国家是在尽力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王开盛回忆说。

1972年,王开盛到原眉山县金花乡一所村小任教。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很艰苦,教室是老旧平房,经常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后来,村支书带领乡亲修建了新的教室。那时的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上山割草、砍柴,做家务。

后来,王开盛调入原眉山县东坡镇大石桥小学。作为青年教师的王开盛努力去适应学校新的环境,熟悉教材,熟悉学生,钻研教学,立志当一名好老师。

恢复高考后,王开盛教的学生中,有人考上了大学,也有人考上了中专。“学生学业有成,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我教的一名学生后来成为他们村第一位大学生,全村人都为之兴奋不已。”他说。

从那时起,王开盛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面貌,也可以影响一个村的发展。我更为自己承担的教书育人责任感到深深自豪。”王开盛说。

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国的教育事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眉山的教育事业发展也蒸蒸日上。王开盛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我们都积极通过进修学习提高自己,把教师的‘爱生敬业’与学生的‘尊师好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王开盛说。

后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石桥小学并入了一所城区小学,王开盛也完成了他37年来教书育人的使命。谈到眉山现在的教育事业发展,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眉山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比我们那个年代好太多了,以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现在都是多媒体教学。”

谈到今年新学期眉山主城区刚建成投用的7所新学校,王开盛更是激动万分:“9月初,我和几个老同事骑着自行车到新修的几所学校去参观了一下,发现每所学校都建得非常好,不但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也都非常现代化。”王开盛说,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教育工作者想都不敢想的,如今成为现实,让他倍感欣慰。

如今,王开盛经常到社区免费教孩子们练书法。说起初衷,他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作为一名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教师,我想发挥余热,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绵薄之力。”

倪兴国

从书信到微信 天涯变咫尺

人物名片

倪兴国,70岁,资深文化工作者。

□本报记者 雷同 文/图

“喂,李老,您好!最新一期《彭祖山》刊发了您的文章,谢谢您的支持啊!”9月25日,退休后被彭山区文广旅局返聘为《彭祖山》执行主编的倪兴国通过微信,与好友视频通话,并告之稿件刊发信息。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化工作者,他的成长之路见证了新中国通讯方式的巨变。

倪兴国是土生土长的彭山人,曾在以前的彭山县宣传队、县文化馆工作过,有着较深的文字功底。后来,倪兴国开始向各大杂志投稿。

那个时候,人们主要通过信件和电报来传递信息。电报虽然快速,但按字数算钱,价格较贵,只有紧急情况才会使用。倪兴国投稿,都是通过信件。

“当年没有签字笔、圆珠笔等,最常用的是钢笔,得随时注意钢笔墨量,非常不便。此外,钢笔一旦进了沙、墨水干结,或者摔了,很容易损坏,所以需要准备多支钢笔。”倪兴国说,“钢笔大都夹在左胸的口袋里,可以随时取用。”

“杂志社一般有规定:3个月没有回信就是没有选用。到底稿件有没有被选用,只能等回信。实在等不及了,就翻杂志,看有没有自己的作品刊登。”倪兴国笑着说,“每次听说收发室有我的信,我就非常激动。收到稿件被选用的回信,我感觉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刊物发稿前都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先一审、二审、三审,然后交作者照片和简介等,最后才刊发,每一道程序都需要完成一次的信件往来,从投稿到发表,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倪兴国先后有多个作品在全国各种杂志上发表或获奖。漫长的等待岁月中,激动和焦虑交织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人们的写作工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钢笔、圆珠笔、签字笔,再到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通讯方式也在变,从信件、电报到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越来越多的杂志社不再接收纸质信件的投稿方式,以方便调阅文稿和录入电脑排版印刷。

虽然习惯了传统的书写、通讯方式,但倪兴国深知时代的浪潮无法阻挡,于是学着使用电脑,收发电子邮件。

“我虽然打字慢,但是电子文档改动、存储都非常方便,打印出来也很工整干净。电子邮件则是随传随到,对方收到后马上就能给我回复,投稿进入哪一步程序我都一清二楚。可以说,从投稿到刊发的时间,比原来用书信缩短了一半以上。我也能随时把刊发信息告知给我们本土杂志《彭祖山》的投稿者,大家心里都敞亮。”倪兴国高兴地说。

2015年,倪兴国发现,手机的单纯通话功能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于是从儿子那得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从此,不用“笔墨伺候”就能手写输入,看到有趣素材就拍成图片、视频,电子书报也能随时翻看。“还可以视频通话,能和相距很远的人面对面沟通,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与新中国同岁,但70年来,祖国的发展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我也不能懈怠,得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呢。”倪兴国说。

刘永祥

从土路到水泥路 出行更便捷

人物名片

刘永祥,70岁,彭山区江口镇远景村老船工。

□本报记者 雷同 文/图

“弟兄伙些耶,上船咯,到嘿儿赶哦,上成都,上水船,大背儿要栓紧哦……”9月25日,天气晴朗,彭山区江口镇远景村70岁的老船工刘永祥站在村口的老码头前,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一时兴起,喊起了早年拉纤时的船工号子。

刘永祥说,以前,江口是成都到乐山、宜宾的中转站,是岷江的水上交通枢纽。自他记事起,大小商贸船往来不息,江边纤夫的船工号子此起彼伏,一派航运盛景。

20世纪60年代彭山就通了火车,但站点少,加上到火车站的交通不便,水路还是当时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

“20世纪70年代初,我接父亲的班,成了一名纤夫。那时的船基本是木船,一艘船配备有‘前领江’(撑船的)、‘后领江’(即掌舵的艄公)和几个纤夫。去下游地区,船就顺水而下;船逆流而上时,就得靠纤夫在岸上拉。那时也有‘汽划子’(带发动机的船),但受航道条件限制、费用高等原因,木船仍然是岷江上运输的主角。”刘永祥回忆道。

去成都,25公里水路,往返需要1天左右。去乐山,100公里水路,需1天才能顺流到达,10吨的空船5个人3天就能拉回江口,如果船上满载货物,要拉整整7天。

纤夫虽然苦,但能挣钱养家糊口,后来,陆路交通崛起,逐渐取代了航运,刘永祥的纤夫也干不下去了。“到了1978年,我便改了行。村里的船工、纤夫们也纷纷改行,种植果树,或者出门打工。”刘永祥说。

当时,村民去镇上赶场,去县城买东西,都靠村前的土路彭里路。路是20世纪70年代末修的,刚修好时,村民可高兴了。可拖拉机一跑,没多久,路面就变得坑坑洼洼。车辆稍微多载点货物就摇摇晃晃的,还容易陷进路上的坑里,因此,村民卖农产品还得靠肩挑背磨。

1996年,彭里路被改造成水泥路,路面平整结实,来往的车辆越来越多。“彭里路硬化前,我们步行去镇上赶场,要走一个多小时,雨天少不了一脚稀泥。道路硬化后,坐摩托车,只需10多分钟就能到镇上。”刘永祥说。

2008年,彭里路第二次改造并加宽,实现了双向通车。这下,来往商贩的货车都能开到村前了,来收购柑橘等农产品的商贩越来越多。农产品好卖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出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4年开始,村里召集村民集资,把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如今,该村水泥路入户率达到了95%,村民也纷纷购买了摩托车、小汽车。“方便多了,柑橘等农产品好卖了,彭山城里的好东西,我们也能第一时间买回来。”刘永祥说。

得知岷江航电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建成后,岷江将具备500吨级船舶通行能力,可以实现从眉山坐船入海,刘永祥感叹不已:“短短几十年,交通变化太大了。以前货运大多靠人工,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出门可以坐汽车火车飞机,以后还能坐船去海边。感谢祖国,让我们过上了父辈们无法想象的生活。” 

从土路到水泥路,从航运的兴衰起伏,从刘永祥的感叹,我们感受到全市交通发展的巨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交通极为不便,如今,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县县通一级公路,乡乡通等级路,村村通水泥路;高铁公交化运行,可直达机场,还有多条天府机场支线市域铁路规划建设中……一个纵横相连、水陆空立体的交通网络正在徐徐铺开。

新闻推荐

百万人奋战十五年 一湖清水养一方人

10万劳动大军齐心协力修建水库。(黑龙滩管委会供图)修建水库的抬工。(黑龙滩管委会供图)□本报记者郭侨蓝天白云相伴,青山绿水...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秀美精致好风光2019-09-25 03:18
猜你喜欢:
评论:(我与新中国同龄 我与祖国心相连)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