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溪溅出无数个白色的琴键,对着她的胸脯弹奏出抑扬顿挫的音符;连绵的山峦像一望无际的青翠屏风,呵护着她怀抱里一块块棋盘一样的稻田和菜地……
茹兰溪、纸坑山,我们曾经无数次呼喊的名字,它如同中国民俗里的一副对联,贴在一个古村落的门楣旁,而那历经两百年沧桑的村口古树枝桠遒劲,那是它最耀眼的横批:我是周馥故里。
这里走出了清陆军部尚书,两江、两广总督周馥;
这里走出了两榜进士兼良医周学海,中国近代工业的开拓者周学熙;
这里还走出了古籍收藏家、文物鉴藏家、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周叔弢……
这里就是绵延五代,跨越百年,群星荟萃,功勋卓著的东至周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书写不朽神话的起点。周村,我来了!
有些文化是一览无余的,比如桂林的山水,比如云南的洱海,再比如徽州的古民居,它们少了生动和想象。但周村是个意外,它是零散的,却丰富;它是朴实的,却神秘。它差点就淹没在现代文明的洪流里。
走近周村,是因为这里诞生出一个东至周氏家族;牵挂周村,是因为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眷顾和尊重。周村就是一本摊开的书籍,等着我们去阅读,阅读周氏五代的丰功伟绩,阅读历史遗存的保护现状,阅读研究和弘扬周氏文化的意义。
有句话说,这世上只有咳嗽与爱情是掩饰不了的。其实,我想说,这世上也还有一种东西也是掩饰不了的,那就是一栋栋建筑身上的疤痕。周家宗祠、周馥接官厅首先入眼的便是疤痕,岁月在它躯体上刻下了一道道印记。那片瓦无存的屋脊是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毁的;那檐角上疯长的荒草,是鸟儿的粪便和灰尘喂大的孩子;那挤满爬山虎的立柱像老者露出青筋的一节节手臂……然而,它却是文物,越老越值得珍惜,越颓败越需要我们呵护。看,斗拱飞檐、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精雕细琢,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看,日月云涛、山水楼台、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传说故事、神话历史、耕织渔樵、仕学孝悌,内容丰富,栩栩如生宛若一幅晚清风情长卷。但是,有谁会想到,这一切都是用中国第一代国产水泥——马牌“洋灰”仿砖木结构样式,整体浇铸而成的呢?周村无疑给建筑研究留下一笔丰厚的财富。我们没理由拒绝!
周学熙的母亲经常嘱咐他:“家乡山多田少,生计艰难。你将来若是发达了,务必多做善事。”老母的教导和她“自奉极薄,待人极厚”的品德给他以深深的影响。功成名就时的周学熙常常节衣缩食,却为家乡修桥建坝,造福桑梓;创办宏毅学舍、敬慈学校,振兴家乡教育。后来周志俊也子承父业,创办秋浦医院、中医传习所、仁寿诊所,为东至县群众施医施药,留下诸多美谈。洋灰坝、万善桥就是当年周氏家族为家乡人民所建的泽被后世的“民生工程”。
有人说,周家子孙如果办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也应该绰绰有余。一点都不夸张!周氏家族因何人才辈出呢?——“耕读继家声”。周馥对几个儿子严格要求,周学熙9岁时与三哥周学涵吃住在私塾,没有仆役,自己打扫书室。周馥晚年写下治家宝训《负暄闲语》,关于读书处事、待人治家都有详细训诫,要求诸孙、曾孙等随时参悟以助学力。崇文重教博学慎行,笃信仁厚家风端淳,可以说,读书明理、保持操守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周氏家族子孙能随着时代步伐前进的保证,也是周家长盛不衰的秘诀。
历史不是冰冷的坟墓、碑记、牌坊和屋宇,还有隐藏在每一个人物和故事背后的人文和精神。周氏家族留给东至的很多,那情系桑梓的义举,今天还在提倡,那敦厚的家风和价值观,也与现代社会的主旋律不谋而合。周村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这里的山水,呈现的不仅是自然的清雅古朴,它还刻写着一个民族聪颖的天资,更蕴藏着一个地方包容博大的千古文明。我们无法漠视,更不能无视。
池州市人民政府对周氏家族遗存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2012年春天,市政府公布周馥接官厅、周家祠堂、周馥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周馥墓均在此列。“国保”的申报工作也在进一步进行。省档案局和文物局的部分领导和专家多次来东至调研,敦促文保中心赶快制定出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整体维修规划和设计方案。市内的一批优秀作家跃跃欲试,酝酿将“东至周氏家族”写进文学剧本;北京的一家电影公司也对“东至的大宅门”很感兴趣,东至周氏家族的故事搬上电影的日子也许不会太远。“天下谁人不识君”,周氏家族的文化精髓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世人看到、挖掘和传承。
东至周氏家族文化正以它那独特的魅力,连接着过去、今天和将来。它如一潭储存了百年的陶公酒,芳香袭人;它又像一款收藏多年的云尖茶,古韵悠远。
新闻推荐
■诗文里的扬州给人浪漫、风流、销魂的印象,生活中 烟花三月下扬州 申功晶(江苏)
李白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人对扬州充满了无限浪漫的遐想。春日,我踏上这条名满天下的扬州路,寻找那...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