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有藏友老陈带来一件高古瓷的钵,他不知道是何时何地的产物,我判断应为隋唐时相州窑的钵,属高古瓷,存世量少,具有较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高古瓷又称老窑瓷器,大家约定俗成地认为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但有学者认为是指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朝所制的各种瓷。
河南的安阳,隋唐时称相州。历史上生产的瓷器,文献记载少。在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隋仁寿三年卜仁墓出土了几件瓷器,才为人所知。史载:“河亶甲居相。”《通典·州郡》:“相州,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张之先生考证“殷商时的‘相’即今之小屯村”。据《安阳县志》载:“北魏天兴四年始置相州于邺城。公元580年杨坚废邺城,将相州南迁至今安阳城。”曹魏时营建邺都,北周以邺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窑以地命名,安阳发现的隋代瓷窑址,人称“相州窑”。
相州窑址出土的瓷器标本和窑具,主要有碗、罐、瓶、钵、盂、高足盘、高足杯、器盖及瓷塑等。釉色以青釉为主,白釉、褐釉次之。瓷的胎壁较厚,胎质较为细腻,胎色灰白。瓷里外施釉,瓷外施釉不到底。青釉呈玻璃质,光泽较强,透过釉层可窥见胎面。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有的青中带绿,青中带黄及青灰、青褐等色。因叠烧,瓷器里面留有较大的支烧痕迹,有单个支珠、三岔支钉、托杯、支圈、垫环等,均裸烧,没有匣钵。
有句成语“衣钵相传”指一般高僧圆寂之前,把自己用的袈裟和钵传给得到自己真传的弟子。
钵又称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应器、应量器,指比丘所用的食具。早期的钵,为洗涤、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后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钵、铁钵、木钵等材质。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钵为向人乞食之用。持钵行乞称为“托钵”。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这一件藏友老陈带来的高古瓷的钵,应是当年僧人的实用器物。
在中国佛教史上,先后有五部广律传入,但千百年来,唯《四分律》一枝独秀,广泛盛行。《四分律》卷九中提及钵之种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约有两种,铁钵、泥钵。”该书卷五十二中说,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鉴别在家和外道。现今泰国等南传佛教僧人,仍于每日凌晨沿门托钵……
高古瓷之难鉴定,一是窑口多。唐五代至宋金时期,各地官民杂窑数以千计。由于瓷土成分、制作工艺及烧成方法等特殊原因,即使同一窑场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产品各有特点,也难以考量。
新闻推荐
2月11日,仁寿县信利第5代TFT-LCD生产线,工人们正在车间加紧生产。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仁寿县文林工业园区随处可见...
仁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仁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