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建昌通报致5死19伤冲撞事件:经公安机关侦查,犯罪嫌疑人韩某华,男,29岁,建昌县人,无业。该人性格内向偏执,心胸狭窄,近期因夫妻矛盾,轻生厌世,产生极端思想,采取驾车冲撞方式,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导致案件发生。(11月23日《人民日报》)
又是一起轻生厌世、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又是一场剌痛家庭和社会的人间悲剧。即便是犯罪嫌疑人韩某华已被刑拘,可能会以故意杀人罪处以极刑,但难平民愤,也无法消除这场悲剧给受害家庭及公众带来的痛感。更值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思的是,韩某华轻生厌世、报复社会的戾气从何而来?如果不去探究其轻生厌世、疯狂报复社会的暴戾之气形成原因,不去检讨社会干预机制的缺位,难免会有第二个甚至更多的“韩某华”出现。
勿庸讳言,近年来,轻生厌世、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2014年2月27日,贵阳发生公交车纵火案,犯罪嫌疑人苏某因报复社会,致6死35伤。2017年6月5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位老人,因家庭矛盾选择跳河轻生,面对两名救人的警察,老人非但不配合,反而勒住两人的脖子往水里按。
上述这些轻生厌世、报复社会的案例,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犯罪嫌疑人面临家庭矛盾和生活压力,当这种压力已不堪重负,又得不到外力来帮助其化解时,便会采取“死了也要拉人垫背”等极端方式去减压和发泄。
对于这类人,法律严惩之外我们尚需反思:他们轻生厌世、报复社会是否因为社会干预制度缺位?是否是因为现代生活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很多轻生厌世、报复社会的人,可能很清楚自己的问题,他们可能需要一个可以诉说的机会,寻找一个可以认真听他们讲话的对象,这种人其实需要的是来自民间组织的心理干预,而我们在这方面所能提供的渠道,其实非常有限。
因此,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平时不仅要“栽花”,而且要给身上有“刺”的人必要的阳光雨露,使他们能够融入生活。整个社会应该尽快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干预体系,对心理有问题的群体进行有效追踪,帮助其恢复正常的社会角色。
特约评论员
张西流
新闻推荐
近日,四川省第一批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名单出炉,45名领衔人(其中,省特级教师占比93%,正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6%)覆盖中小学...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