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梅瓶。
采集陶泥原材料。
炼泥。
揉土。
为梅瓶制作拉坯。
拉坯时初具雏形的梅瓶。
将梅瓶进行干燥放置。
粗修。
用胶板工具进行修坯。
雕刻。
填色。
入窑炉烧制。
本报记者 罗俊涵 郭侨 文/图
采集陶土、陶泥炼制、手工拉坯、模具成型、手工刻花、素胎上釉、入窑烧制……陶艺是一项历史悠久、传承久远的传统技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仁寿陶艺分为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有古朴的文物造型,也有创新的现代器型,有呈现陶土本色的素坯器,也有色彩华丽的现代图案。近日,记者走进仁寿陶艺传习基地,记录一件陶器的诞生之旅。
2012年10月5日,在仁寿县天峨镇三坛村,仁寿聚艺彩陶厂的几名工人经过挖掘、初步筛选和粉碎,本次采集的5吨坛罐土(制作陶器的原材料)采集完毕。虽说只是简单的采集,但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先观察土质的好坏,再刨开表面水泥层,选择下面的子岩层和老岩层原料。”据该厂厂长蔡中云介绍,“经验”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年复一年的坚持中形成的。据专家分析,天峨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数以万亿吨的优质坛罐土。
2012年10月10日,采集回来的坛罐土需要经历炼制。原本10%的水分需要添加到30%左右,那样的土才更具黏性,纯度也更高。在缺乏机械,尚不能准确度量参数的年代,细度500目的坛罐土全靠经验丰富的师傅凭手感制成。“那个时候手工炼土需要晾晒和风化,还要靠牛儿去踩。”一位老师傅笑呵呵地说,如今好了,炼土直接使用球磨机,工时从以前的几天缩短到了几个小时。
2018年10月16日,经过六年的等待(期间,由于市场原因,仁寿聚艺彩陶厂处于停产状态),沉睡的陶土被激活。在仁寿陶艺传习基地内,已经从事陶艺制作30年的黄建军拿出一块陶土,反复揉搓后准备开始拉坯,当天要制作的是一件具有仁寿特色的梅瓶。在他的专属拉坯机旁,摆着一幅卷尺和几根铁丝,利用卷尺和铁丝相配合,黄建军测量出一件陶器的底径、主径和瓶颈等,以便制作出尺寸更加精确的陶器。
10月31日,经过第一次干燥后,黄建军开始对梅瓶进行修坯,在他看来,修坯的秘诀是手要稳,在拉坯机上保持力度均匀最为重要。因为手法熟练,耗时并不算长,1个小时刚刚好,较为毛躁的表面不多时就被打磨得平整又光滑,在灯光下隐隐有反光的效果。遇到不小心修错的地方,黄建军就用刚刚修掉的土重新填补一下,胶板工具此时发挥着“橡皮擦”的作用,一填一抹又完整如新了。
紧接着,今年47岁的手艺人袁群辉对梅瓶瓶身和底座进行精细的雕刻。她的小盒子里有着刻刀、玻璃棍、打磨片等20件工具,光是不同刀尖的刻刀就有10余把。“剔、刻、漏、印、画、镂、点。”这七个字是陶艺雕刻的精髓,但具体如何操作,只有通过岁月沉淀才能掌握诀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袁群辉说,要说有什么特殊技巧,其实自己也不知如何描述,自从19岁那年开始拿起刻刀,经历了数十载风雨春秋,如今每每拿上一件作品,脑海里甚至连草稿都不用打,就能雕刻出想要的样子。虽然没有学过书法,但袁群辉“依葫芦画瓢”,雕刻在梅瓶瓶身上的“仁寿”二字,照样有着行云流水般的韵味。
由于设计出来的成品是原色,梅瓶不用上釉,但细节处的小图案和文字需要上色。拿出事先调制好的白色化妆土,袁群辉用毛笔蘸上化妆土为梅瓶细细描绘。边缘的色彩晕染了出来,袁群辉笑着说,“不用担心,等干了以后可以用泡沫轻轻擦掉”。
11月16日,经过第二次干燥后,梅瓶要进入烧制的环节了。虽然是进窑炉烧,但守着烧制的人却一刻也不能放松。“这个梅瓶需要烧制8个小时。”黄建军说,烧制都是从低温到高温,隔一段时间需要调一次温度,从100度开始,最终要达到1150度,才能使陶艺制品由软到硬。整个过程中,还要随时观察窑炉是否正常运行,有时候下午开始烧制,一直要守到半夜。
烧制完毕后,雕刻着“仁寿”二字,瓶身极具光泽度的艺术品便呈现在了大众眼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艺兰记者郭侨)近日,仁寿县珠嘉镇邀请知名律师在镇政府开展了主题为“法治助力脱贫攻坚”的法治讲座。讲座上,律师通...
仁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仁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