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地务工,贫困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编者按:
昔日贫困村,今日新家园。2017年,仁寿县30个市定贫困村全部摘帽脱贫。时间过去一年,这些村都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是否越来越好?带着期许,本报记者又一次走进这些村,来到村民中间,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如今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发展变化中进一步憧憬美好未来。
“老王,快来帮忙!”10月26日一早,仁寿县松峰乡石坝村大唐农场的生猪养殖基地内,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王保全正在向投料槽添加饲料时,隔墙传来一声呼唤。“多半是那头母猪开始生产了!”王保全面露喜色,放下手中的活计,几大步就跨进旁边一间圈舍。
果然,基地负责人王小萍站在猪栏前,提着两只刚剪了脐带的仔猪,忙得不可开交。王保全赶忙上前,接过仔猪,系紧脐带,抓起一把事先预备好的草木灰,细细地拍在仔猪体表,然后将仔猪放入灯暖隔间中。曾多次参加村上组织的培训,向县上农技人员学习技术,并在工作中开展实践,如今的王保全,已经是半个养殖专家了。
王保全所处的这间圈舍,是基地的“产房”,养着20头能繁母猪。它们被分别安置在“单间”猪栏里,每个猪栏还配备了灯暖隔间,随时保障温度。仔猪吃足母乳后,会自行钻回隔间,在温暖的环境下快速生长。目前圈舍有60余头仔猪,加上存栏的200多头生猪,今年基地能出栏商品猪近300头。
在基地外,一万余株红心蜜柚果树整齐分布在300亩山地上。今年是蜜柚挂果的第一年,柚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不久后将成熟,初年产值可达200余万元,今后还将逐年增加,到盛产期时将翻一番。基地每天产生的猪粪,经过大容量沼气池发酵处理后,变成有机肥料,输送到果园里就地全部消化,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循环。
“流转土地引进工商资本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解决了20多名贫困户的务工问题。但最主要的,是让群众看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式的好处,帮助他们摒弃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主动投入到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中来。”该村第一书记张雷介绍,像大唐农场这样的种养结合模式,在石坝村,已成了村民发展产业的“标配”。
贫困户蒋汉成家的养猪圈舍和养殖基地一样,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搞起了标准化的规范养殖。此前,借着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机会,蒋汉成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在自家新房旁修建标准化圈舍。一年多的时间,他家的产业发展已经平稳走上了轨道,存栏生猪达到了15头。从“规范”脱贫到今后“规模”致富,蒋汉成充满了信心。
同样是依托扶贫小额贷款发展产业,贫困户鲁立生另辟蹊径,走的是生态特色养殖路子。竹林中喂生态土鸡,圈舍里养七彩锦鸡,就连家门口的水塘里都养上了鱼。“前两天才把鸡卖了。”鲁立生脸上笑开了花。他说,如今村里手机信号全覆盖,连接外界的村组道路也基本硬化完成,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出售信息后,就有商贩打来电话上门收购。今年,鲁立生养的300只生态土鸡与150只七彩锦鸡卖出了近5万元的好价钱,他预备用这笔钱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明年实现养殖小家禽1000只。
“全村有贫困户42户125名。除确实没有生产能力的由政府兜底外,对其他的贫困群众,我们都采取‘造血式’扶贫,一手扶智一手扶志。”张雷说,驻村干部、帮扶单位与村两委多次召开贫困户大会,分析研究每户贫困户致贫原因、脱贫意愿、制定帮扶措施。在免费为贫困户修建改建圈舍、配送种猪与果树苗木等生产资料的同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并分户建立生产销售档案,督促贫困群众实现循环养殖达到长期有收益,确保脱贫不返贫。
如今的石坝村,贫困群众户户有产业、家家搞种养、人人有收入。该村通过产业扶持全覆盖,实现了基本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户们纷纷表示,有了这么好的帮扶政策,今后将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增收致富,过上小康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唐太宗的事儿,魏征的词儿,欧阳询的字儿,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九成宫醴泉铭》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版本是...
仁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仁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