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得龙(中)和老人们谈心。
郑衡文为老年朋友们读报纸。
钟克文在认真学习。
阙素筠正在打门球。
廖得龙:以照顾老人为己任
10月15日,走进仁寿县珠嘉镇敬老院,小楼矗立在眼前,大院中间的花坛里种满了蔬菜,左边是家禽圈舍,右边是宽敞明亮的食堂。两室一厅的宿舍里家电齐备,面积不大却显得十分温馨。
该敬老院院长廖得龙今年75岁,他早年患有双腿股骨坏死,走路有些瘸,但精神饱满,谈笑风生,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不分昼夜细心地照料着敬老院里的每位老人。没有管理经验,便与工作人员共谋管理之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经过反复探索,廖得龙研究建立了“以院养院”制度,把入院老人从“单纯养老、无所事事”转变为“组织起来、多种经营、自给自足”,调动老人们的积极性增加生活乐趣,也为敬老院创收。
“我们敬老院现在共116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廖得龙介绍,根据老人的特长和兴趣,将全院老人分为蔬菜组、养殖组等小组,大家通过自己的劳动帮助敬老院创收,敬老院又将这部分收入用于改善老人饮食和发放给老人做零用钱,极大地提高了老人的积极性,让老人发挥余热,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自管自治”给敬老院带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公开透明,有什么事大家都商量着干,共同管理这个家园。廖得龙十分关心关怀老人们,根据老人们的需求和建议,专门拟定了每周菜谱,并且大多数蔬菜都是院里自己种植的,绿色又安全;院里有人生病,即使再晚,廖得龙也会马上联系医生,送老人就医;每月还定时发放零用钱和各类奖金,每年为入院老人添置人均近700元的衣物。
为了让老人们更好地锻炼身体,每天傍晚吃过晚饭,廖得龙就会拿出音响,组织大家在院坝里跳起广场舞。虽然“老头子”居多,但跳起广场舞来,依然有模有样,动作灵活。“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月内连续跳上20天,就会得到20元的奖励,之后每多1天就多1元。”廖得龙说,“奖励机制”让老人们对跳广场舞的兴趣越来越浓,空闲时,大家还纷纷讨论哪首歌曲更好听,哪支舞蹈更好跳。
郑衡文:义务读报十年不间断
“读报,就是在读生活。”10月15日,在仁寿县城区人民公园的凉亭里,和往常一样,又响起了读报声。除特殊天气或情况外,85岁的郑衡文老人每天都会带上报纸来为大家朗读。
郑衡文的家离人民公园有4公里,以前老人都是骑着自行车前来为大家服务。一个多月前,由于骑车摔了一跤,怕家人担心,从此他就坐公交车赶来公园,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更多了,但他总是准时9点到。
1951年,17岁的郑衡文被分配到仁寿县工作。早年,他创建了自己的食品厂,如今发展成食品有限公司,产品除了在国内各省市畅销外,还远销国外各地,成为仁寿的龙头企业。
1996年,郑衡文退休后便把企业交予子女经营。“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从2008年起,他就开始自费购买报刊杂志,为群众义务读报,每天一个小时左右。不仅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也在奉献中收获了深厚的友谊。一批熟悉的新老听众,早已成为了他的“粉丝”,每天都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读报纸,一起度过安逸的时光。
“以前我每天看不同的报纸,把重要的新闻做成摘要,手写在本子上,现在年纪比较大了,精力不如从前,就只能直接朗读了。”郑衡文说,他手写的摘要整整装了一大箱。如今,他最喜欢读的时政新闻,每每读完,还会和大家一起谈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他文化程度高,口齿清晰,发音准确,对国内国际时事政治都比较熟悉,大家都非常认可他读报。”退休教师胡海洲写诗点赞道,“郑老心红闲不惯,奉献精神非一般。不仅办厂创业绩,还要义务作宣传。年复一年不间断,晴雨寒暑没有闲。听众满座洗耳听,精神焕发人人欢。”郑衡文也深有感触地说,“大家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大家。我要坚持到生命不息,读报不止。”
钟克文: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高楼大厦立心间,修路架桥咱竞前。血汗流干无惧怕,青春贡献内心甜。”近日,在仁寿县老年大学看到96岁高龄的钟克文老人时,他正端坐在教室里面,认真听讲,并在本子上仔细地做笔记,字迹清晰,刚劲有力。
自从退休以后,钟克文就开始在老年大学学习,至今已“寒窗苦读”30余年,成为最“资深”的学生。“在这里可以学习书画、音乐、历史等知识,年轻的时候生活艰难,现在有机会继续学习,我感到非常有意义。”钟克文说,每周到老年大学上课,成了他退休生活最大的精神寄托。
钟克文对上课甘之如饴,不管天晴下雨,风雨寒暑,他从不缺课,也从不迟到。从他居住的书院路到位于人民公园的老年大学路程并不近,每天他都坐公交车往返,乐此不疲。“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学习知识的饥渴程度可谓是如痴如醉。”钟克文说,相比很多老年人喜欢在小区和人“摆龙门阵”度日,他更喜欢到老年大学上课学习。
“我最喜欢的课程是书画和诗词。”钟克文说,每次到老年大学,和年龄相仿的人在一起交流,每每讨论起书画和诗歌创作心得,都让他觉得自己充满活力,没有被这个社会淘汰。
“旭日东升气象新,霞光万道照山村。百花绽放齐争艳,万紫千红总是春。”正如钟克文展示在老年大学橱窗里面的这幅书法作品一样,他认为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很多人觉得老年人的形象就是僵化、封闭、跟不上节奏,但其实很多老年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也很愿意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以前喜欢楷书的端庄,如今喜欢行书的洒脱;以前喜欢花鸟画的精致迷人,如今喜欢山水画的气势磅礴……随着年月增长给予的馈赠,钟克文的心境也渐渐有着变化,更包容,也更豁达。虽然已经年近百岁,钟克文依然保有一颗“少年心”,他原创的诗词里面能窥见他对生活细致观察和百分之百的热情。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活到一百岁,边活边学习,用更开阔的视野来见证祖国的百年变化。
阙素筠:热爱运动强身健体间断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老人,你会想到哪些?白发苍苍,或是步履蹒跚?生活在仁寿的市民不难发现,每当晨曦微露,或是晚霞将褪,城市的各处公园和广场都有老年人健身的身影。他们充满活力,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富有节奏地跳着广场舞、一丝不苟地打着门球……举手投足间,释放的是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86岁的阙素筠就是门球爱好者中的一员。
门球作为一项易于开展、运动量适中的运动,其强健体魄和修身养性作用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在人民公园,每天都有不少老年人精神抖擞,沉着冷静挥杆对垒,“过门”“撞击”“闪击”等一系列动作精准有力。
“虽然看起来简单,但门球却是十分讲究技巧的运动。下一杆,甚至再下一杆应该怎么打,都值得深谋远虑,要有精准的预判能力。”阙素筠说,自己一直热爱运动,从前爱跳舞唱歌,觉得老年人应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如今喜欢上门球运动,对活跃老年人思维方式和放松脊椎有很大的帮助。
在球场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阙素筠人老心不老,矫健的身姿绝不输年轻人。同行的爱好者中,有打了几十年球的老球员,也有刚刚加入门球运动的新伙伴,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在平时的日子里,他们偶尔也会聚在一起进行切磋与探讨,不断研究战略战术,以提高自己在球场上的水平。
“年纪大了总得有点事做才行,要不然每天闷在家里有什么意思呢?有空的时候出来运动,在打发时间的同时也让身体得到了锻炼,一个健康的身体会为家庭减少很多负担。”阙素筠说,只有动起来,人才活得有精气神。虽说只是一个爱好,但大家也有着“胜负心”,组团参加过很多次县上的比赛,每当得到好名次时,阙素筠也会开心很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钟烨)10月12日,仁寿县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召开,副县长毛超英参加会议。会议以电视电话会的方式开到...
仁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仁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