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天气就一天比一天凉快了,但不少人总觉得今年的夏天比去年热得多。那天我到某地去采访,无意中看到来开会的村民每人都拿起一把“笆笆扇”,也可见当时的天气有多热。
40多年前,因为无电,偏僻山村电扇、空调为零,扇子成了人们度夏必备的降温用品。
仁寿最常见的“笆笆扇”早期还是竹子编的竹扇,后来才是粽叶扇,但都统统称为“笆笆扇”。这些“笆笆扇”扁平、体轻、价廉,几乎人手一把。竹扇又分青色和黄色两种,青竹扇比黄竹扇贵,新的黄竹扇颜色微黄,闻着有股淡淡竹香。我记得,那时除公社干部和恋爱中的大姑娘、小伙子手握时髦的小团扇、折叠纸扇外,在广大农村最常见的还是“笆笆扇”。家里新扇买回家,母亲当天便用闲碎的布头细心沿着扇缝上一道美丽的花纹,目的是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后,母亲喊父亲在每把扇柄写上名字,以便追究丢扇者“责任”。
那个年月,每到暑天,特别是生产队开大会或者是大队、公社开大会时,基本上是人人一把“笆笆扇”,用现在的话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贫穷的年代,农村里的扇子类型更是五花八门。买不起竹子编的“笆笆扇”的,就有人动脑筋想办法,自力更生、各显神通地解决难题。有的就地取财,用几片笋壳叶用麻绳连在一起,再用竹片夹在中间做手柄,就成为一把别具一格的“笋壳叶”扇子,也有用硬纸壳做扇子的,还有些用包谷壳做的……
幼时“集体纳凉”的情景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浮现于眼前:炎热的夏天,在生产队晒粮食的大坝子上,每到晚上一溜儿摆满竹凉床、竹椅、竹凳、竹席子,男女老少,三五成群,纷纷拿着一把把“笆笆扇”,竹凉床、竹靠椅、竹席子、小竹凳围着会摆龙门阵的周老师的大竹凉床无规则地摆开,颇似举办一场无拘无束的座谈会。与男人习惯往竹凉床一躺相比,女人纳凉都含蓄、谨慎,扇虽助兴,但她们谈话声音细微,透着神秘……时不时还给身旁的孩子扇几下,透过蒲扇传递着母爱。当时人人手里摇一把“笆笆扇”,上下翻动,既驱嗡嗡乱叫之蚊虫,又抖落了一身疲劳,换来阵阵清凉。那一把把“笆笆扇”不仅增添了山村夏夜的灵动气息,也使含蓄而自然的乡情随蒲扇轻轻摇动,恣意流淌。
月光一泻千里,白天的喧嚣、劳累与燥热被涤荡得一干二净。天地万物沐浴在柔软月光中,穿着背心甚至光着膀子的男人纷纷趿着拖鞋、摇着呼呼响的“笆笆扇”也来到这里。他们通常嘴上叼一杆叶子烟,一手捧茶杯,一手执“笆笆扇”,天马行空地摆起龙门阵来,古今中外、什么张飞杀岳飞、姜子牙降神、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等东扯南山西扯海的故事,想到哪说到哪。而我们一帮小屁孩最爱听故事,谁的故事讲得好,就做他的“粉丝”,并使出吃奶的劲给他扇风。多少次,仰躺在凉床上的我,都是听着故事进入梦乡的。特别是听到鬼怪故事后,我的几个兄弟吓得晚上不敢起床屙尿,成了“难尿狗”,自然少不了父亲的“耳光”教育。
后来,电扇、空调也在农村日益普及,“笆笆扇”便用得少了,但不少家庭里还是准备了“笆笆扇”。不久前回老家,由于连续的高温天气突然停电,母亲让我从大衣橱顶上找一把“笆笆扇”来“救急”,此扇至少是母亲30年前夏天不离手的那把。因为扇柄已被手心磨得油光滑亮,扇沿也被几种不同颜色的布头缝了又缝。母亲精心“收藏”不值钱的“笆笆扇”,也许正是惦记着“笆笆扇”的“无形价值”:从健身角度讲,摇“笆笆扇”,左手换右手,或上或下、或前或后地扇着,全身运动;其次,摇“笆笆扇”纳凉,凉风要殷勤才能获得,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重要的是,“扇”与“善”谐音,有“善行”“善良”之寓意。当年的“笆笆扇”不正存载着沟通乡邻、营造和谐的“善行”重任吗?正是一把把“笆笆扇”,让乡亲们没有距离、心与心贴得更近。这些,是花钱买不来的,也是如今夏天守在空调房里的人们无法体会到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12日,第一届兰州金秋菊花展在仁寿山公园开幕,本届金秋菊花展以“盛世华菊·德润金城”为主题,在为期20天的展...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