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仁寿新闻 > 正文

我们看眉山的“脸”在变 本报记者 余毅

来源:眉山日报 2018-01-01 08:11   https://www.yybnet.net/

2013年,我从工作了四年的云南昭通回到家乡眉山,来到了眉山日报社。

还记得昭通的朋友为我送行时问我,“我们知道你来自眉山,但那里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让你舍弃工作这么多年的地方?”我自豪地告诉他们,眉山不仅是我的家乡,也是苏东坡的故乡,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2013年4月,回到眉山的我用一名记者的目光认真打量这座久违的城市。还是那个氤氲东坡文化的眉山,可它分明又有些不一样,处处可见繁忙的建设场景:眉州大道变成了“两宋荣光”眉州大道,正进行施工改造;东坡金城变成了东坡宋城,各项塑造工作有条不紊;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如火如荼,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听说还要新建改造苏辙公园、苏洵公园等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有市民抱怨眉山城到处乱糟糟,也有人常常关注施工建设。初回家乡,我也疑惑,眉山这是怎么了?原来,延续千载诗书气质的眉山正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不断挖掘东坡文化的“形”“神”,并以其推进城市规划建设,让文化精髓贯穿于城市建设。眉山,在“变脸”。

350万眉山人都在关注眉山建设。作为记者,我们有责任让市民在第一时间知晓他们所关注的,让他们看到眉山的每一点变化,让他们理解并支持眉山的城市建设。

于是,烈日下,我奔走在“两宋荣光”眉州大道改造现场,伴着压路机的轰鸣,向施工人员了解工程进度;国庆节,我和一线建设者们一起穿梭在东坡宋城。“工程建设非常顺利,只要能早日完成道路改造,我们苦一点累一点没什么。”“打造东坡宋城是好事,我们商户应该支持。”“每天来看看公园修得怎么样了心里高兴,这是政府做的大好事呀!”

采访中,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和市民一样,我的笔下有期待,有感动,还有作为眉山人的自豪。而眉山,果然没让我们失望。

我和同事们的笔下,源源不断地展现着惊喜:“两宋荣光”眉州大道、东坡宋城、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东坡湖亲水平台、苏辙公园等城市建设,不仅增添了眉山的诗情画意,更再现了眉山的文化荣光。泡菜博物馆、泡菜风情街、大雅堂、江湾神木园等各区县的“文化立城”项目也纷纷登场。一系列城市发展建设的扎实举措,使眉山的文化韵味越来越深厚。

现在,走出成乐高速公路眉山出口,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拥有宋代建筑特色的仿古城门楼。穿楼而过,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典的文化景观大道。道路两侧是从宋代建筑提炼而出的朱红斗拱灯,仿古公交站台让人感受到的是古朴悠久的历史熏陶。不少市民晚饭后到东坡城市湿地公园逛逛或沿着亲水平台走走,一天的疲倦和烦恼也不翼而飞……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滚滚奔流的岷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而伴随眉山文化建设的推进,东坡故里还到处涌动着“人文之美”。作为记者,我又怎会看不到?

2016年5月,听朋友说起他常光顾仁寿县龙正镇一家面馆。那里没有收银员,顾客吃面后,付不付款完全靠自觉。10多年来,“无人面馆”经营却几乎分文不差。我心里一动,这不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吗?

当然,故事温暖动人,真假还需作为记者的我去见证。5月26日,周四,我冒雨找到“诚信面馆”。一间30余平方米的门面,除去灶台,只能放4张桌子。我一边吃面一边和老板聊了起来,老板朱五星是退伍军人,自从2002年回老家龙正开了这家面馆,他就坚持让顾客自助付钱。

“老板,我的二两面6元,我放10元找4元。”前面顾客把一张10元面值的钞票放到灶台上一个玫红色塑料盆里,拿回了4张1元面值的钞票。“好的。”朱五星正将一块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炒臊子用的小块,他的妻子忙着把香菇去蒂,没人去关注顾客付钱找钱。旁边桌的顾客吃完面一摸口袋,忘了带钱。他朝朱五星不好意思一笑,说下次补上。没问面钱多少,也没问小伙子是哪里人,什么时候来补钱,朱五星就爽快地答应了。在我吃面的时间里,陆陆续续有近20人想来吃面未果。据朱五星介绍,为了保证面的品质,面馆每天固定只卖三四十斤面。回到单位,我迅速完成稿件《信任换诚信 付款凭自觉——顾客为朱五星“自助面馆”打“五星”》,并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这,是眉山人文精神的一个缩影。我们每个人,不再是精神文明的旁观者,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

在眉山,和朱五星一样的人有很多。我曾经作为媒体代表,参加了第五届眉山市道德模范初审评选投票。一个个候选人的事迹打动着我:六旬老人周志全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从肆虐的洪水中勇救落水孩童;高中教师刘国基17年前患病无法站立,然而他拄着双拐、坐着轮椅,坚守讲台……这些普通人做的普通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很幸运,作为眉山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可以向更多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从城市“硬件”的变脸,到市民素质的提升,年轻的眉山越来越大气,越来越包容,越来越精神。现在回想,我为什么要回眉山?因为我对它爱得深沉,我要书写它美丽的城市,赞美这里可爱的人们,我要和《眉山日报》一起见证这片土地上播种着美好的种子,绽放着真善美。

今年,《眉山日报》迎来20岁生日;今年,是我与《眉山日报》在一起的第五年——不怕晚点遇见你,只愿余生都是你。作为眉山日报社的一员,作为一名记者,惟愿书写出东坡故里新气象。

新闻推荐

心有读者报自强 本报记者 左陈娟

20年发展,20载耕耘,眉山日报之所以能够成为眉山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并持续保持着旺盛的青年活力,除了以办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纸为办报宗旨,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方针和“做党的喉舌,传人民心声”这个...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们看眉山的“脸”在变 本报记者 余毅)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