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青神新闻 > 正文

鼎盛时一天做三杆秤月入上千 油漆还没干买家就拿走了

来源:成都商报 2018-11-20 02:14   https://www.yybnet.net/

陈燕在自家店铺内制秤 资料图片

心平秤就平

有人找他作弊,“喊我做八两秤,把一斤做成八两。”他不干,他说没得公平,就做不成买卖

传统杆秤市场缩水,陈燕的手工秤生意也越来越清淡,但他坦然:只要还有人买我的秤,我就要坚持

青神县汉阳古镇的早上,时间似乎要慢一些。没有迎来顾客,陈燕爬上阁楼,翻出一杆超过2米、落满灰尘的大秤,这杆秤是父亲40多年前所做,售出用坏后,别人送来修好,再也没有拿走。这杆见证了家庭荣光、见证了制秤没落的秤,也就被陈燕细心地放在了阁楼上。

陈燕的制秤技术始于爷爷,三代人靠卖秤养活一大家人,而今一个月只能卖出四五杆秤,靠手工制秤糊口固然困难,想再现当年辉煌更是几无可能,但陈燕坦然:只要还有人买我的秤,我就要坚持。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蒋麟 摄影报道

父亲做的秤

他细心收藏在阁楼

铺子十几平米,是房子的堂屋。黑黢黢的墙壁上,悬垂的蜘蛛网丝丝都有些年头了。55岁的陈燕站在店门口抽了半支烟,甚至没有一个人从店门前经过,当年,半支烟的时间,他可以卖出几杆秤了。

天色变成铅灰,细雨如丝。陈燕抖了抖烟嘴,他慢悠悠地爬上阁楼,翻出一杆超过2米、落满灰尘的大秤,这杆秤是父亲多年前所做,售出用坏后,别人送来修好,再也没有拿走,这杆见证了家庭荣光、见证了制秤没落的秤,也就被陈燕细心地放在了阁楼上。

陈燕所在的汉阳古镇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与乐山市上下游相望,历史上曾是著名的商业重镇。走过古镇的牌坊,向左转过一个街口,汉阳镇盐关街32号,就是陈燕的手工秤作坊。半木质结构店里,陈迹斑斑,做好的大大小小的秤挂在墙壁上,淡绿色的秤盘摸上去光滑无痕,黑色的秤杆漆得锃亮。

最后的制秤人

11岁他随父学习制秤

陈燕是这个店的店主,他以制杆秤为生,是古镇上最后的制秤人,或许也是青神县最后的制秤人。1973年,时年11岁的陈燕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秤手艺,彼时,陈家制秤手艺声名远扬,陈燕记得,无数个夜里,父亲点起油灯熬夜做秤,自己在旁边,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当时,陈家所做的秤质量过硬,精度高,外观好,手工秤往往供不应求,秤做一杆卖一杆。家里原本没有多余的秤,后来,一位老顾客将一杆刻有编号的大秤送回来维修,等陈燕修好后,老顾客却没有来拿走,陈燕请人带话去,一打听,原来,这位老顾客用上了台秤。

连陈燕也不得不承认:长度超过2米,加上秤砣重十多斤的秤,外出带着不方便。既可以当成自己技艺的标杆,也是对已经没有精力再做秤的父亲一种念想,就这样,陈燕把父亲所做的秤,留在了家里,放在了阁楼上。雨天,陈燕会把这杆秤拿下来,掸掸灰尘,呆坐店门前。

有人找他作弊:

“喊我做八两秤,我不干”

在陈燕家里,这把小小的秤,是家庭荣光的见证,也是营生的工具,靠着这把小小的秤,爷爷养活了一家人,父亲养活了一家人。为了分担父亲的重担,11岁的陈燕等几兄妹跟着父亲学起了手工制杆秤。做杆秤是一项细活,特别枯燥繁琐。一开始,因为力气小,陈燕几兄妹协助父亲做一些简单、粗糙的活,每天一坐就好几个小时,其他兄弟姊妹都选择了放弃,只有陈燕坚持了下来。

从选木料、做秤杆、打刀口、包铁皮、铸秤盘、定秤砣、打铜丝、码星线、配吊钩……陈燕说,杆秤制作工艺繁杂,从最初的砍树锯木头,到最后给杆秤上亮光漆,步步都有规矩、丝毫错乱不得,制作一杆秤需要150多道工序。

经过十年的苦心钻研,陈燕家里的秤,不但有小到以克计量、用于中草药铺的等子秤,还有大到几百公斤、用于称大件物品的大秤,品种多达数十个。有人找他作弊。“喊我做八两秤,把一斤做成八两,比如卖外地货物的,八两当做一斤卖。”他不干,他说秤字是一个禾加一个平,没得公平,就做不成买卖。

生意风生水起

那年头手工秤供不应求

靠着自身的手艺优势,陈燕开起了店铺,做起了杆秤生意。那时,他一天可以做上两三杆秤,每月收入上千元,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这已算一笔不小的收入了。鼎盛时期,陈燕家的秤需要提前一周预定才能拿到,更有甚者,陈燕做的秤,油漆还没有干,就被等着用的买家拿走了。

曾经,陈燕凭着“稀而贵”的制秤手艺,被邀请进中央电视台“留住手艺”专题节目的演播大厅,参加全国剃头、锯碗、糖画等七个行道的民间手工艺同台献技表演。也正是利用这一次机会,陈燕将“制秤”这个传统手工艺重新带到世人面前。“只要你的心平了,秤就平了。”中央电视台曾推出一段“以公正打造诚信”的公益广告,画面上一边做秤一边说这句话的是陈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和现代计量工具的普及,传统杆秤市场缩水,陈燕的手工秤生意越来越清淡了。对于未来,陈燕自己也知道,杆秤这门传统手工艺很难再传承下去,他既高兴又期待:这说明,这种传统手工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在大步向前,经济在发展。

新闻推荐

开启“群聊模式” 提升教育“分贝” 青神县召开2018年教育信息宣传暨舆情管理工作培训会

本报讯(李希记者殷勇)近日,青神县2018年教育信息宣传暨舆情管理工作培训会召开。会议通报了该县教体系统前三季度信息工作的...

青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鼎盛时一天做三杆秤月入上千 油漆还没干买家就拿走了)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