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明正在为竹林施肥。
【核心提示】
初夏时节,天还没亮,青神县瑞峰镇尖山村的村民便扛着工具出门了。种竹、选竹、砍竹送往城里,已经成了该村村民的日常。
从原来家庭年收入六七千元的贫困村,发展到如今年收入翻几倍的幸福村,尖山村依靠规模种植,用9年的时间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用绿竹为村民撑起了一条牢靠的“致富路”。
穷则思变
山村兴起“种竹热”
6月15日,记者在尖山村看见,经过近期几场雨的浇灌,竹子竞相伸展身姿,竹笋一茬又一茬地冒出头,长势喜人,放眼望去,万亩竹林基地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尖山村6组,正冒雨为竹林施肥的村民李开明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施肥的好时节,只有施好肥才能保证竹子一年的生长。”
53岁的李开明是尖山村的种竹大户,种植竹子达150余亩,包括慈竹、绵竹、青甜竹等多种类型。据他介绍,尖山村地处丘陵地区,以往荒山坡地较多,土质贫瘠瘦薄,只能种植旱地作物,大多是广种薄收,一遇干旱,便收成全无,一年下来,村民收获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日子过得十分紧张,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出外打工。但自从种植竹子以来,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种起了竹子。
“以前靠天吃饭,一年一家人最多能挣8000多元,但去年我只卖竹子就收入8万元,今年我要争取卖上10万元。”李开明笑说。
据了解,2009年,尖山村在青神县政府的指导下完成产业结构大调整,全村兴起了“种竹热”。村干部制定了第一期长达6年的种竹计划,为村民送上免费的竹苗和肥料,并请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讲课,手把手教村民种竹,解决种竹问题。同时,村里还与造纸厂签订合同,让竹子收成后不愁销路。
此外,村干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兴建了60口蓄水池和1个提灌站,方便村民取水灌溉,修建了15公里的水泥路和10公里产业土坯路,方便车辆进出运竹子。
渐渐地,越来越多村民加入种植竹子的行列中,全村竹子的种植规模逐年递增。目前,尖山村已形成了两万亩竹海的规模。
收益翻番
轻松省事还划算
“种植竹子不但周期短,而且经济效益明显,见效快。”尖山村党支部书记方国军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亩竹林成本大约在600元左右,种竹时间达到5年后,每亩纯利润2500元,依靠种竹,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到上万元。不仅如此,种竹子、砍竹子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就为农村闲散村民提供了就业渠道。
“光是砍竹子,我一年都有2到3万元的收入。”尖山村3组村民王启洪表示,一年365天,自己有300天都在砍竹子,工钱为90元/天,再加上自己种竹子卖的钱,一年下来的收入很可观。
“种竹子不愁卖,耽搁的时间也不多。”尖山村4组村民王福全告诉记者,春季出笋的时候施一次肥,等竹子长得差不多再进行一次病虫管理,之后就可以放手让竹子自由生长。而剩下的大量时间,他则外出打工,“这样一来,我们全家的收入比原来翻了好几番。”
目前,尖山村已成为青神县最大的竹林基地。不仅发展竹子种植,该村成立了竹片加工厂,引来不少做竹编的企业、个体户前往选竹编原料,加工厂年产值可达300余万元。同时,不少村民在自家竹林下养起了鸡鸭,利用竹林空隙发展养殖业,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种植竹子的效益远远不止如此,今后我们还计划要打造以竹海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谈及尖山村的未来,方国军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霞记者王丽)连日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在青神县掀起热潮。该县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将“大讨论”与推动特...
青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