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俊纪念馆 云波摄
公安干警走进余子俊纪念馆 李苗苗摄
本报记者 李苗苗
初夏的暖阳里,在榆林市沙河公园,又一拨人走进余子俊纪念馆,对话“榆林之父”,寻找榆林这座塞上名城的来时路,回味一段不曾被遗忘的岁月。
从去年5月18日正式开馆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余子俊纪念馆已经接待游客2万余人。
为“榆林之父”立馆
榆林古城,今时如同明珠在塞上熠熠生辉。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只是榆溪河畔一个小小的村子,一个过往的驿站,一个叫作榆林庄的地方。
陕北的历史,是一部充斥着刀光剑影的战争史。因修一段长城而设一座城,才有了城中的熙熙攘攘,才有长城脚下生长出的一茬又一茬的和平。榆林明长城的修建与完善,既是当年延绥镇行政中心北移的需要,更有赖于延绥巡抚余子俊的督管。这位任事有方、敢于担当的大明股肱、一代能臣,在这里修边筑墙、增兵戍守、屯田开垦、凿峡引河、开市通商、倡学兴教,使边地榆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雄踞西北的塞上重镇。余子俊系四川青神人,但他被后人亲切地尊称为“榆林之父”。
余子俊对榆林的贡献不仅仅是修筑长城,将榆林庄变成榆林卫,他经营榆林20余载,边备整饬,蒙古部落不敢越边南下,军民相安,蒙汉和平。
万里长城盘亘至今,榆林城在数百年后成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能源重化工基地,融南北风情,却又具有独特的城市魅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座以余子俊主政延绥、兴建榆林“边墙”为主题内容的纪实性人文纪念馆呈现在世人面前。市文广局局长刘仲平说:“我们之所以要感念余子俊,设立他的纪念馆,就是为了世世代代缅怀这位尽心边计、忧国忧民的国家栋梁,让历史告诉未来。”
万里关山来时路
余子俊纪念馆占地面积并不大,只有不到千平方米,却承载了厚重的明长城修筑史。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完善的长城工程,蜿蜒盘旋,气势恢宏。随着长城的延伸,完善和确定了“九边十三镇”的防御体系。延绥镇又称榆林镇,北濒毛乌素沙漠南沿,位于万里长城的中段,管辖着东起黄甫,西抵花马池,全长1770余里的长城。延绥镇历史上素为边陲重地,是明朝与蒙古部落交战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最早奏请在延绥修筑边墙的是巡抚延绥左副都御史王锐,于成化六年三月奏请。同年四月,巡抚陕西左副都御史马文升亦上奏修边。翌年,接任王锐巡抚延绥右副都御史余子俊提出了动用民夫,采取“铲消边山”“凿山为墙”的办法大规模修筑边墙的创举。他先后四次上奏朝廷,直陈“修边”与“搜套”的利弊,用翔实的数据列举多年来战争的耗费、明军的损失,以及陕西连年饥荒、军民的困苦。准奏后,在余子俊的主持下,分别于成化九年(1473)和成化十年(1474)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边,工程的重点是对长城北南两道,即“大边”和“二边”进行修缮筑治,文献记载:“凡修边墙东西长一千七百七十里一百二十三步,守护壕墙小墩七十八座,边墩一十五座。”明朝终于在饱经忧患的西北边陲,筑起一道有形的防线,这道边墙成为确保延绥地区繁荣兴盛的御敌屏障和护佑人民安居乐业的铁壁铜墙。
成化九年六月,余子俊将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驻于榆林卫城,使榆林的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榆林遂成为整个长城沿线的重要守卫据点、延绥镇的中心。
在余子俊纪念馆,长城是彰显和承载榆林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听讲解员讲述那段古老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里打捞史页碎片。纪念馆中还对榆林境内除明长城外遗存的战国秦长城、隋长城等都有介绍,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心长城的今天与未来,推动长城的保护和研究。
开门迎客,向历史致敬
余子俊纪念馆分为“重边疆防卫、御游牧侵扰”“锻长天铁垛、铸大漠金汤”“立三边雄镇建塞上江南”“忧边塞防务、彰肃敏精神”“阅历史沧桑、绽文化内涵”五个展区。采用纪实性的方式,以翔实的史料文献、立体的布展,兼具诗史、影像、多媒体展示、场景模拟等功能,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一座城和一位能臣的功德。纪念馆逐渐成为市民温习城市历史的最佳去处,开馆后,针对市民的诉求,纪念馆将原有的开放时间由周一到周五调整为周三到周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亮记者辜嘉伟王丽)为推动青神椪柑产业高质量发展,抢占晚熟柑橘高地,青神县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于5...
青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