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樊邦平
□本报记者 樊邦平
用绿竹撑起农民致富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青神县瑞峰镇尖山村曾经遍种巨桉等速生林,全村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0%,但这并未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守着“青山”饿肚子一度成为尖山村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该村通过大胆尝试林业改革,实施退巨桉种绿竹项目,用绿竹代替效益低下的巨桉树,紧跟市场需求发展竹产业,村民们从此走上致富路。
好生态难有好效益
青神县瑞峰镇尖山村6组,绿意盎然,成片的竹林迎风摇曳,山上山下全是竹的海洋。
在竹林深处,村民李开明正忙着竹林春耕,当前正是竹子施肥时节,只有施好肥才能保证竹子一年的生长。
“我种植了100亩竹子,主要是慈竹、绵竹、青甜竹等,去年种竹子,卖了8万元,今年力争卖个10万元。”5月11日,李开明一边施肥,一边向记者讲述着当地的造林故事。
尖山村有2500亩地,1700余人,8个组,当地属于页岩地区,干旱缺水,种植农作物只能靠天吃饭,发展经济林木是一个致富捷径。
为了增加收入,大约20年前,在退耕还林政策支持下,该村大面积种植了柏树、巨桉等速生林,起初这些林木的价格高,行情最好时,每吨巨桉可卖到600元,一亩巨桉可卖3000-4000元,但后来随着市场的转向,巨桉树等速生林木的行情不佳,每吨售价降至400元,种植效益不断下滑,再加上巨桉树吸水能力极强,对当地林地生态带来了巨大影响,本以为可以吃上生态饭,但却并未如愿,村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砍掉巨桉渐成为共识。
砍掉巨桉后种什么呢?答案是竹子。
“种植竹子是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的,青神是竹编之乡,竹编产业和造纸产业对竹子需求大。”尖山村党支部书记方国军告诉记者,10年前,该村抓住机遇,果断转型,砍掉山上成片的巨桉,及时种上绿竹。
生态饭吃出新花样
“竹林3年便见成效,每亩竹林成本大约在600元左右,种竹时间达到5年后,每亩纯利润能达到2500元,依靠种竹,村民人均年收入翻番到12000多元,不少人还当上了砍竹工人,不仅自己家里种竹,一年里大多数时间帮人砍竹,每天收入工钱90元,腰包逐渐鼓了起来。”方国军告诉记者。
种竹第一年,该村的种植率就达到了30%,通过与造纸厂签订供货合同后,村上建立了稳定的产业链条,随后竹子的种植面积不断扩,村民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此后该村每年的竹子种植规模以30%的速度递增,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种竹,最少的也有两三亩。
“我们不仅发展竹子种植,还成立了一个竹片加工厂,加工厂年产值可达300余万元,竹片加工厂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乡镇企业了,不仅如此,竹林的形成还让我们成为了省级森林公园,一株绿竹带来的改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方国军说,该村已成为全县最大的竹林基地,竹子除了销售给县城的造纸厂外,还引来不少做竹编的企业、个体户,开车来现场选竹编原料。
“从守着‘青山\’饿肚子到抱得‘金山\’赚票子,放眼全县,尖山村的改变不是个案。”青神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周久贵告诉记者,该县推动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了退巨桉种绿竹的项目,竹产业基地不断做大, (紧转0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辜嘉伟)近日,青神县召开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联席会,总结分析一季度三产指标运行情况和二季度经济指标协调工作。会议总结分析了一季度三产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对一季度占比较大完成情况较差的指...
青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