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青神新闻 > 正文

四川竹编艺人的传奇故事(上)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04-07 03:10   https://www.yybnet.net/

何启荣在工作中。

何启荣 作 品《跨虎入山》。

殷超参与制作的青神巨形竹龙。

殷超在工作中。

【编者按】

竹,携手梅、兰、菊为东方“四君子”;竹,结伴松与梅,为中华文化的“岁寒三友”。竹,沿长江流域蓬勃而生,栉风沐雨,咬定青山,宁折不弯,高风亮节,虚心向上,壮志凌云,演绎出东方田园诗的格律之美,催生物化的人品和悠久弥新的文明……

四川是竹的主产地,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大渡河形成的冲击扇和浅丘,成为翠竹青山、竹林茅舍、拥江长廊、村庄绿荫的绿色家园。

左思《蜀都赋》写道,“邛竹缘岭,菌桂临崖。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以猗猗。”四川也是我国竹子主产区之一,现有竹林面积约超过1600万亩。从古到今,川人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了灿烂的竹编文化——那遮拦障蔽类的篱、笆、簟、帘、笠、簦,盛粮生产的箩、筐、篼、篮、筥、篚、笾、畚、篑,包装储物的箱、笈、箧、簏、籯,捕鱼捞虾的簖、籇、虾扒以及渡水的筏,运输的箯舆……这些,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民间高人代代相传制作出来的竹艺作品。

本期“宽窄巷”,我们来看看四川那些装点了我们美好生活的竹编艺人。

人物一

何启荣:

三千根竹丝编出宫廷宝扇

2017年6月,成都第六届国际非遗节现场,何启荣带着他仅存的两把呕心沥血之作参加了这次盛会,这两把少而精的杰作,像两道彩虹闪现在非遗节的天空,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无不惊叹此宫廷扇技艺的精湛传神。很快,“何氏宫廷宝扇”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编织出第一把宫廷宝扇

何启荣1952年出生于营山县朗池镇天平村,那时,这个村盛行编背篼,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用竹子编织农具,整个村子犹如茫茫竹海,处处散发竹子特有的幽香。他很小就学会了用竹条编织背篓、扇子等竹器。8岁时开始读书,那个时候,何家一贫如洗,何启荣坚持读完了初中,然后回家编织竹席养家糊口。

竹器制作过程中何启荣发现,不同色泽的篾条对光线有着不同的反射效果,而且放置的位置不同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于是他萌发了编织图案的想法。日子冷寂,他的心却在荡漾,他仔细研究了传统的竹编工艺和传统的刺绣工艺,汲取了两者的精华,便潜心研究起竹编手工艺品制作来。

上世纪70年代初,何启荣的竹编作品有了长进,他开始从“精细”“逼真”上入手,对传统工艺反复钻研、实践、改进。当时在农村,白天他要下地挣工分,只有晚上挑灯夜战,当时没有电灯,他用镜子将煤油灯的灯光反射到自己手上以增加亮度;冬天脚冻僵了,就把棉絮捆在自己双脚上……

1973年,何启荣21岁,他编织出第一把宫廷宝扇,上面有着精细的图案“熊猫戏竹”,经过近1年的奋战终于问世,并命名为《熊猫》,画面上,胖胖的大熊猫悠然自得地赏玩着他的美食,惬意而满足,形象的“逼真”程度令人叫绝,大家都认为这件作品具有较高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受到了原南充地区外贸局重奖。

《熊猫》问世后,经名人指点,定名为“何氏宫廷宝扇”。

何启荣是个不满于现状的人,他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有很多不足,常说:“艺术是要追求完美的。”之后,他再一次潜心于宫廷宝扇的造型、用料、图案研究,查找更多古代妇女饰物的图片资料,请教更多艺术大家。

1975年编织的《天女散花》,1976年的《飞鹤仕女》,艺术水准较以前大为提高。其中《飞鹤仕女》被选送省上展出,观众无不啧啧称道。不久又“飞”往北京一展英姿,引起轰动,受到专家的肯定,北京有关部门用80元收购了《飞鹤仕女》(80元钱在中国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不是一笔小数),营山县还将这事写进县志。

何启荣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制作一把宫扇,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制作宝扇的工序是:划竹条、蒸煮竹条(以防止竹条发霉、生虫、腐烂,保证不变质)、晒干、刨丝(将竹条刨成比头发丝还细的细丝)、编织图案、装扇柄。编织一把宫扇需非凡的耐心和韧性,一把宫扇短则半年长需一年的时间方能完成。

所谓“宫廷扇”,大致是这个意思:一把宫廷扇要用三千根竹丝编成。正视扇面,其画荡然无存,整个扇面像细绢、似白绫、薄如蝉翼、蛟若菱荷、细腻绵密质感可人。侧视扇面,神形毕肖、轮廓分明、色泽素雅、玲珑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古代诗词中找灵感

《女娲补天》是何启荣的代表作之一,当年它一经登场,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观赏者立即为之倾倒,外宾们翘着大拇指说“very good”。

“女娲补天”这个传说取材于《淮南子·览冥训》,是我国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原始人对自然作斗争的无比伟大的力量。何启荣以合理的联想、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女娲补天的情景:女娲脚驾祥云,手托五彩石,神情坚毅、从容,仙袂飘摇,直奔苍天而去。整幅画面寓动于静,动静相生,神形毕肖,巧夺天工。人物形象轮廓分明,眉眼、动作、衣褶、发饰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女娲补天”在艺术界引起极大波澜,从那时起,何启荣对古代妇女图画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于是他继续查找许多古代妇女饰物的图片资料,观看古代戏剧,甚至写古代妇女的诗词都一一研究。

何启荣有一幅力作叫《麻姑献寿》,获得“中国文化管理百年经典作品”金奖。这件作品背后是有故事的,他说:“当年,我母亲成天受着病痛的折磨,我多么希望她身体安康、长命百岁,这幅《麻姑献寿》寄予了我当时的心愿,今天看到这画面,我就想起了她……”

当然,这幅精品图案,也是何启荣从传说中得来:

传说三月三日为王母娘娘的寿辰,有一年,天庭开设了蟠桃宴,除了各方仙人祝贺外,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仙特别邀请麻姑同往,麻姑便在绛殊河畔用灵芝来酿酒,然后献给王母娘娘。

麻姑是一位女仙人,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时间无法计算,可见麻姑十分长寿,有些人用来祝贺女性老人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何启荣编织的《麻姑献寿》的图案,是一位美丽的女神仙,手捧托盘中的寿桃和酒,虔诚温和,她身边伴随着飞鹤和骑鹿。是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美好的祝愿。

2006年,宫廷扇《麻姑献寿》获“百年经典作品”金奖。这件作品,花了他一年零两个月,“折腾”反复,精益求精。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何启荣视力大不如前,但他仍继续研究创新,他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自己还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竹编爱好,想把独门绝技传承下去,受当地省重点营山中学之邀,他在该校创立了竹编手工艺学社,吸引了不少师生前来观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高2014级的何小娟、陈旋贝、蒋宇衡同学,仅仅利用一个暑假的学习,能编出“芭蕉扇”,进入大学不久,他们用自己的竹编初作参加大学中举办的DIY手工艺比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但他经常告诫孩子们,学习竹编艺术非一日之功,千万不要想到要赚多少钱,或者出名赚眼球,而要耐得住寂寞,还必须有专家指点,同时提高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

人物二

殷超:发明“草图快速编织法”

2010年8月,上海世博会“四川活动周”在世博园开幕,来自眉山青神县的竹编艺人殷超在现场为观众展示“竹编”绝活,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这个来自四川的竹编大师早在1982年发明了“草图快速直接编织法”,还开创编织“竹编名人字画”,使竹编从生活用品进入艺术领域。1984年,殷超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竹编状元”称号。

创立“草图快速编法”

著名作家、眉山文史学者邵永义介绍,青神竹编,源远流长。战国李冰父子治水时期,青神县先民就在岷江两岸以竹编篓网石筑堤保坎。青神竹编是以当地优质慈竹作为原料,加工成“细如发丝、薄如蝉翼、透明晶莹、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丝,再用“挑、压、破、拼”等多种编织技巧,运用提花编织的原理,通过虚实明暗的变化手工编织而成。

殷超1960年出生在青神县青竹乡,他从小就与竹子打成一片。成年后,他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竹编和书画结合起来。他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自己从1979年就开始研究竹编字画。那一年,他创作了一套“金鱼、熊猫、兰草”系列竹编字画,跑到广州去参加“广交会”。在广交会上,殷超的作品备受欢迎,给他创作之路增强了信心。

又经过两年时间的潜心研究。到了1982年,殷超的竹编字画就很成熟了。很快得到了美术界的广泛认可。

最让殷超骄傲的,就是他创作的“草图快速编法”比普通竹编的速度高出了3-5倍,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我创造了34年的技艺,至今无人超越。”殷超说,1厘米就有25根竹丝,最大的特点是易学、速度快,当时推动了行业迅猛的发展。

这些年,眼光向外的殷超,一直留意把眉山的竹编艺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1989年他出访欧洲十余个城市,为泰国皇后生日作现场竹编表演,并受到泰国公主的接见。1998年春节,参加新加坡“春到河畔迎新年”艺术展演活动,受到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亲切接见。直到2000年创办占地70亩的青神县状元竹艺精品厂。殷超告诉我们:“我这一辈子都在同竹子打交道。竹子的学问深,挖掘潜力巨大,做产品、搞旅游都可创造财富,还可带动大家致富,状元竹艺精品园区就是给游客和就业者提供观光和创收的实验区”。

如今,殷超总能把目光瞄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2000年6月,他在韩国金竹轩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0月参加汉城举办的中国工艺精品展;2004年春节,参加新加坡“春城洋溢华夏情”艺术展演活动;同年在中国澳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个人作品展;2005年春节,出访马来西亚吉隆坡,同年7月参加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的世界手工艺大会。并且在该年度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名列到“四川新八大家”之一。

编织68米全国最长竹龙

2010年,殷超和青神县几位竹编艺术家合作,编出第八代竹编巨龙,雄龙长80米,这是目前全国第一长的竹编艺术巨龙,雌龙长68米。制作过程中,殷超他们用了篾丝百万根(片),工时逾千,耗资数万元。两条龙在“鳞片”上贴有闪光纸,龙骨清晰,舞动起来栩栩如生,且便于折叠堆放。原材料选用的是上等慈竹,经过刮青、分块、启篾、三防处理等十几道工序。一条80米长的竹龙,仅编织就要至少60人完成,彩绘、装订、上架组装还需13人,接近80人制作用了一个月才完成。

“那条龙真是把我们几个折腾惨了。”昨天下午,正在青神县接待外宾的殷超,说起来当年编织竹龙,还“心有余悸”。他说,当时制作过程中,他们首先得考虑不同形态的龙,都拥有不同的气势,比如“盘龙”,挺胸凸肚,仰面朝天,盘曲自如,尾巴与后腿的轮廓线生动,优柔轻盈,雍容华贵;“游龙”,尾巴和身体呈平直状,龙身舒展,玉树临风;“龙凤呈祥”中的龙披黄色鳞甲豪气冲天,凤披红色鳞甲娇媚动人,一龙一凤舞动寓意圆满吉祥;“双龙戏珠”中白龙与金龙戏耍火珠,表现龙腾的生动气势。

采访中,殷超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可能你不一定想到,搞竹编艺术,我的许多灵感竟然是从发现德国人把竹子的半成品就拉走开始的。”他当时就想,这么好的东西,四川到处有上佳的竹林,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用?他注意到,聪明的德国人还善于“拿来”,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几个汉堡竹编艺人在青神县学习了竹编艺术后,他们回德国后自己搞的竹扇就很不错——扇面由细竹篾丝、片,编成花纹精美的菊花、松柏、宗教画和历史题材图案,有的还织入德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地的元素。也是一大创新。

电话里,这位全能型竹编大师谈吐幽默风趣,性格豁达率直。殷超说,他搞竹编当然也是有家学的,自己母亲潘翠华是青神竹编竹艺精英榜人物,4岁时殷超就跟着母亲学编巴巴扇、簸箕、筲箕、箩筐等生活用具。殷超高中毕业后,由于喜爱书法与绘画,一直从事专业性的竹编创作,把自己的书法和绘画编进竹制产品,受到市场的追捧。“如今,我母亲已84岁高龄了,老人家每天还在用竹篾编织各种用具,不简单啊。”殷超不无自豪地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相约东坡故里——中国油画名家眉山行” 写生活动启动仪式在三苏祠举行

本报讯(记者殷勇)3月31日,“相约东坡故里——中国油画名家眉山行”写生活动启动仪式在眉山三苏祠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付庆一参加启动仪式。据介绍,此次写生活动为期六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青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四川竹编艺人的传奇故事(上))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