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青神新闻 > 正文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微型工厂 竹编带动千家万户闯市场

来源:南充日报 2017-02-23 11:27   https://www.yybnet.net/
"> " target="_blank">●本报记者 李奎/文 陈村铭/图

“现在一有空就编灯笼,人也精神多了。”2月20日上午,说起编竹灯笼外罩的好处,高坪区斑竹乡庙子沟村73岁的杨汉珍一口气就罗列出了个一二三: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天天从事竹编,现在耳聪目明;日子也过得更加充实了……

她叫万学,2009年,从有着斑竹艺术之乡的青神县来到高坪区,开启了她的竹编之梦。8年耕耘,万学在南充探索出了一条居家灵活就业的路子,带动高坪区斑竹、胜观、石圭3个乡镇600余户村民从事竹编产业,相当于建起了600余个微型工厂,既解决了村民的增收问题,也让企业闯出一条新路。

A 看村民新生活———关掉麻将馆爱上竹编

2月20日,走进高坪区斑竹乡场镇,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就呈现在记者眼前:街道两边的房屋敞开大门,老人、妇女要么坐在家门口,要么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开心地摆着龙门阵,她们娴熟地编着竹灯笼外罩。这些外罩有大有小,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形状各异。

在庙子沟村,村民瞿朝秀正在编制竹灯笼,她一只手夹住细长的竹丝,另一只手迅速从身后抽出竹丝衔接在端口,一根根竹丝在手中麻利地交错变换。“做竹灯笼外罩虽然活比较‘粗\’,但每一道工序都要‘细\’,这是一道技术活。”瞿朝秀既是农民也是老手艺人,她做竹编工艺品已有五六年时间,平均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编灯笼,活儿轻,边看电视边摆龙门阵,还把钱挣了。”今年42岁的曾金玉2016年初开始编竹工艺产品。在这之前,她在场镇上开了一家麻将馆,没事的时候就邀约邻居和朋友们打麻将。“村里竹编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不少老百姓空闲的时候就打麻将,生意好的时候有两三桌。”曾金玉说。

从2015年起,曾金玉发现,来打麻将的村民越来越少了,常常是一天一桌也凑不齐。到了2015年下半年,她的麻将馆基本上是无人光顾了,原因是村民们都去做竹编活了。麻将馆没有人来光顾,从2016年年初起,曾金玉索性将其关掉,也“改行”搞起了竹编,经过培训后,不到半个月时间就上手了。如今,曾金玉每个月的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竹编不耽误生产,休息的时候编,看电视的时候也编。”曾金玉乐呵呵地说:“干竹编活比开麻将馆强多了!”

谈起竹编的好处,斑竹乡庙子沟村73岁的杨汉珍也道出其中的乐趣。从事竹编工作前,没事的时候,她就搬把椅子,坐在门口发呆。两年前,邻居们见她无所事事,就劝她编灯笼外罩打发时间。听了邻居的建议,杨汉珍也学起了竹编。两年时间来,杨汉珍每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再也不用找儿女们要零花钱了,天天和邻居们一起干竹编活,心情也好多了。

“村里不少男人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妇女和老人们则一边照顾家,一边干竹编活,如今是家家户户都能编,收入方面,每月低则一千多元,高则二三千元。”当着记者的面,庙子沟村的一名村干部掐着指头算了一笔村民的增收账。

B 听创业者故事———带着一包行李孤身到南充

斑竹乡的竹编产业能够快速发展起来,离不开竹编产业发展的领头人,她就是万学。

万学出生在眉山市青神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青神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万学小时候,就常常看到父亲用竹子编出一个个精美的竹篮、背篓,这也激发了她对竹编的热爱。1988年,17岁的万学进入青神县一家竹编艺术公司学竹编,从一名工人做起,由于技术出色、工作勤恳,不久她便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当时公司主要是用竹子编一些凉鞋、扇子、杯子外壳等。”初入行时做的活,万学至今记忆犹新。

2006年,盛产斑竹的高坪区斑竹乡政府工作人员来到青神县考察当地的竹编产业,邀请技术人员到斑竹乡开展技术培训。受到邀请后,青神县某竹编公司负责人陈云华派了一名技术骨干来到斑竹乡开展技术培训,同时成立了一家公司。不过,公司一直经营困难,市场没有打开。2009年,陈云华找到万学,希望她到斑竹乡,将竹编产业发展起来。在陈云华的真诚感召下,2009年3月,万学背着行李包,独自一人来到南充。

在南充,万学重新注册成立了一家竹编公司。“一棵竹子只能卖几元钱,如果把竹子变成工艺品,价值将上千元。高回报的背后是高难度的竹编技术,一棵竹子要变成一件竹编工艺品需要30多道工序。”面对这道技术难题,万学开始思考着如何将自己掌握的技艺转换为经济效益。

有了创业想法,万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技术人员。如何培训出技术人员?她想出了一招:掏钱请当地村民参加培训,每人每天10元,整整持续了两个月,终于在当地培训出了第一批技术工人。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工人不敢编大型的或者工艺性强的竹编产品,怕编错一点点就前功尽弃了。每当这时,万学就鼓励工人们说:“你们大胆地干,编废了算我的。”为了公司的发展,万学吃住都在厂里,手把手地教工人们竹编技术,从破篾条做起,一直到设计、制作竹编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下半年,公司用斑竹篾条编出来的《兰亭序》工艺书法作品,最后被一家公司相中,一下购买了150幅,每幅售价2000元,靠着这30万元的收入,万学坚定了在南充发展竹编产业的信心。

之后,万学凭借自己多年来掌握的竹编技艺,带领斑竹乡的竹编工人在技艺上不断创新。在产品开发方面,她注重工艺和实用相结合,深受用户青睐。如今,公司共开发出了70余种产品,仅竹编灯罩一种产品又有10多种不同的款式,体积或大或小、形状可方可圆,产品广泛用于农庄、旅游景区、餐馆等地。除了灯罩外,公司还生产竹编屏风、名人字画、竹编年画等竹编工艺美术产品。

如今,万学所在的公司发展得红红火火,工人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年产值超过千万元,工人工资也由最初的每月3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每月3000余元。竹编产品远销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

凭着在竹编艺术上的独特造诣,2011年,万学凭借《观音》《五牛图》《兰亭序》三幅作品,一举获得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她成立的竹编工作室也被认定为南充市第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C 谋产业发展前景———竹编引领村民脱贫奔康

“与竹子打了多年交道,找到增收的门路,我如今在家里的地位都高了。”20日上午,刚吃过早饭,斑竹乡庙子沟村村民李碧均就搬出她的行当,编起了灯笼外罩。只见李碧均一双手上下翻飞,细细的竹丝“哗哗哗”直响,不到一个小时,灯笼就完成了一半。

李碧均算了一笔账,编一个灯笼外罩,需用时2个小时左右,一个灯笼外罩收购价为16元,一天轻轻松松可编三四个灯笼外罩,收入五六十元。

今年45岁的李碧均右腿有残疾,出行和干重活都不方便。7年前,她尝试从事竹编工作,一干就到了现在,收入也从最初的一个月几百元,上涨到了现在的2000元左右。在家里编灯笼外罩的时候,她还照看着一个副食店,每个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

同李碧均一样,家住高坪区石圭镇壁山村的梁志远,也尝到了竹编的甜头。今年68岁的梁志远,老伴刘德玉因为患风湿关节炎,导致右腿行走不便,儿子在外务工,老两口不仅要照看家,还要照顾两个孙子,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2015年9月,在市妇联的牵线搭桥下,梁志远开始从事竹编工作,主要编灯笼外罩,不久前,老伴刘德玉也加入了竹编行列,一人负责破篾条,一人负责编,老两口一个月有1200余元的纯收入。“完全是是利用业余时间来编,如饭后休息时间、看电视的时候、下雨不能出门的时候。”梁志远说,他还养了50对鸽子,再加上竹编的收入,2016年,他终于告别了贫困。

在万学的眼中,李碧均、梁志远的生产点,就是公司建在村民家中的微型工厂,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公司的收入。如今,公司在斑竹乡、胜观镇、石圭镇3个乡镇发展了600余户村民从事竹编,其中有不少是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还有一部分是残疾人,户均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公司免费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每月定期回收竹编产品,定期发工资,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挣钱。”万学说。

如何将竹编技艺转换为更大的经济效益,带领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新年伊始,行走在脱贫奔康的路上,万学更感自己肩上的责任和压力,盯着漫山遍野的毛竹,她的思路更加清晰:一方面通过持续开展技术培训,带动更多的村民从事竹编生产,力争在一两年时间内,带动村民超过1000户;另一方面,加大市场拓展和新产品开发,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在南充开发生产更多的竹编工艺产品以及日常适用产品。另外,计划在南充建一个竹编文化展览馆,发展竹编旅游产业,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在展览馆里了解竹编艺术,体验竹编的乐趣。

◆部门声音

这实际上是居家灵活就业的路子。通过一根竹子,带动600余户居民轻轻松松有了收入,脱贫致富,还照顾了家。居家灵活就业路子,适合南充实际,不仅解决了群众增收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也减轻了运行成本。

近年来,南充市结合本地特点,建立了巾帼竹编培训、果城月嫂品牌培训、川妹子家政培训、生猪饲养培训、獭兔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培训基地, 开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项目30余个, 培育示范带3个、品牌项目10个,建立蓬州锦绣、高坪竹编、顺庆果城月嫂、仪陇剪纸、西充有机种养业、 营山棕编等居家就业龙头企业32个,共带动15万余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创业, 南充的居家灵活就业路子还被省妇联在全省推广。

———市妇联妇女发展部部长李素群

新闻推荐

80后誓当“老农民” “把玩”生态农业 周伟 本报记者 王允浩 文/图

吴丹检查蓝莓长势,修剪蓝莓苗。2000年,他远赴深圳打工。拼搏10多年后,他事业有成,然而,心底一个声音一直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的‘老农民\’梦!”他叫吴丹,如今正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一个“老农民”,...

青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微型工厂 竹编带动千家万户闯市场)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