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乐村民富村美乡风淳。农乐村水碾展示区。
在彭山区公义镇,有一个白鹭聚集的栖息地,因常有白鹭齐飞的盛景而得名“鹤林村”。时过境迁,曾经的鹤林村,现在的农乐村,环境秀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村民们过着舒适、幸福的生活。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会 文/图
以乡风文明为基石 打造乡村新风貌
初冬的清晨,薄雾弥漫在彭山区公义镇农乐村的“鹤林记忆”广场,只见黄墙青瓦的农房外果园环绕,一条步道蜿蜒其中,溪流、亭榭交相辉映,恍若世外桃源。
“现在我们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住在城里的年轻人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农乐村4组村民李福珍的家就在村口。11月30日清晨,收拾完家务,李福珍就和几位邻居在凉亭内聊天。看着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干净整洁,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李福珍乐得合不拢嘴。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李福珍家的二层小楼提升了风貌、改造了厕所,污水进入了收集处理池。今年4月,家里还通了自来水,李福珍一家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近年来,彭山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乡风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美丽乡村。
为保留村落记忆,在打造“鹤林记忆”时,公义镇利用老碾房、谷风车、斗笠这些体现传统农业劳作的器具,展现传统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农乐村的‘鹤林记忆’涵盖了生态停车场、农耕文化区、水碾展示区等,还有村里的农房风貌改造、绿化美化、改水改厕、生态联户沼气池建设等工作,李福珍只是其中一户。”公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彭山区围绕乡村振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财政配套资金,投入改水改厕、风貌改造、“六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探索实施“积分制”“优差村”等活动,激发群众内生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农村生活、创业。
以文明乡风为引领
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每天早上6点起床,吃完饭收拾好了就开工。”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每天清晨,农乐村村民李仁芳家都会飘出阵阵菜油的香味。“榨油榨了30多年,以前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现在希望能带给乡亲们方便,在家门口就能榨油。”谈到被评选为“星级文明户”,李仁芳说,“我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服务更多的乡亲。”
60岁出头的李仁芳一直兢兢业业经营着老油坊,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榨500公斤油菜籽。诚信经营、平价收费,三十余年如一日,李仁芳的举动受到了村民的好评。“说的是100斤5块钱的加工费,但很多时候120多斤甚至130斤,他还是收5元。如果遇到老年人来榨油,他还不收钱,免费服务。”一位村民表示。
走进农乐村“最美庭院”之一的杨碧清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种植的应季蔬菜和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庭院,院内无过多的杂物,简洁大气;屋内家具摆放错落有序、窗明几净,居住环境舒适温馨。50多岁的杨碧清虽然在外务工,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将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环境干净舒适了,住起来心情更舒畅了。”杨碧清说。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风貌改造,营造浓厚的乡风文明氛围,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家庭和个人的归属感、幸福感,构建和谐美丽新农村,公义镇以公义场社区和农乐村为重要点位,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星级文明户”评选。截至目前,共评选出“星级文明户”118户。同时,该镇结合“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在全镇开展“最美庭院”评选,以“五美”标准评选出“最美庭院”120户。
不仅如此,农乐村还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记者手记】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
乡风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风文明能够有效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转移,进而促进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内涵,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体现在包括乡风文明在内的精神生活的丰富。
乡风文明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文明程度以及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众满不满意、幸不幸福,是乡风文明程度最直接的体现。因此,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是统一的,只有把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向而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才能不断深化乡村振兴内涵,增强乡村振兴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稳步推进。
新闻推荐
身披赤黄褐色的“彩衣”,或停留在江面栖息觅食,或展翅腾飞翱翔天空……11月17日清晨,在岷江彭山段某处,一群野鸭正在江面嬉戏...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