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红 本报记者 王允浩
作为彭山区产业发展示范村,观音街道果园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已形成规模5200亩、产量7800吨、产值1.56亿元的葡萄产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1万元。2010年,在眉山市实施土地双挂钩项目的大背景下,彭山区在果园村探索建立了第一个农村聚居小区。
得益于葡萄产业不断发展,果园村逐渐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与诸多农村安置小区一样,从散居到聚居,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也给小区治理带来了许多难题。
居民小区管理难、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不高……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怎样在构建乡村善治格局过程中积累起可复制的经验?近年来,彭山区着眼小区治理,在远近闻名的果园村试点开展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工作模式,以点带面创新推进城乡基层治理。2019年果园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今年又成功入选“首届新时代四川十大乡村基层治理创新案例”。
基层治理在“果园”如何破题?
稳步实施“五三工作法”,赋予“五治融合”全新活力
作为基层治理最基础的细胞,居民小区成为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
“当‘和事佬’,绝不是‘和稀泥’,我们3个人专攻‘疑难杂症’。能把婆媳、夫妻、邻里等各种矛盾‘和’好,那才是具体问题见真章。”果园村“均均和事佬”调解队发起人倪术均说,归根结底,调解的法宝还在一个“情”字,讲亲情、说友情、诉邻里情,最终目的是为了共建和谐家园,为基层治理推波助澜。
“均均和事佬”是果园村推进基层治理的创新举措之一。目前,果园村已形成政治有方、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力、智治有形的“五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经验。
强化政治引领,是“五治”前提。彭山区充分发挥组织引领、宣传教育、多元融合“三大优势”,形成“街道党工委+村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合力抓治理的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组织体系,统筹各方资源开展小区治理,坚持党建带群建,推行小区和村级群团组织联建共用,常态化关爱留守儿童、培训青年妇女、送学送岗位等。
“规矩自己定、人人都服气”。为筑牢自治基础,建立“四会联动”议事决策、“五步立约”自我管理、“三级协商”分流处理“三项机制”:2019年以来议定落实小区物业服务、车位管理等30余项居民关注事项;纠正处理违反村规民约、小区公约行为11人次;按照“党组织+调解队+楼栋长”模式,分级协商处理突发性、临时性、个案性事项问题。
为做实法治保障,开展人才进村组、法律服务进家庭、守法用法进生活“三进行动”。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小区共用机制,聘请两名法律顾问轮流固定坐班或网上动态服务,为小区治理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每栋楼至少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
为做活德治教化,突出以文育人,建“精神果园”;以德塑人,创“新尚果园”;以贤化人,建“和谐果园”“三大主题”。依托道德讲堂、小区坝坝会等载体,每月邀请1名身边尊老爱幼、邻里相助、学习标兵等典型现身说法,开展“党员明星”“最美楼栋”“最美家庭”评比活动,评选出本地“明星”。
此外,聚焦全天候、全域化、全覆盖“三全服务”,做优智治支撑。全面推广“彭山e支部”“党群互联屋”等党建智慧化平台,村民“刷脸刷牌”进小区,建立“回收袋+小区智能投放点”精确垃圾分类模式。
基层治理在“果园”怎样破茧?
形成小区善治良序,居民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压根儿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在我们‘果园’,大伙儿都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真切感受到了‘五治融合’带来的变化。”从垃圾随地乱扔到小区环境干净整洁,从居民之间时常发生矛盾纠纷到构建和美邻里关系……如今,果园村村民对“五治融合”如数家珍,群众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向心力、凝聚力也明显增强。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2020年11月15日,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红旗村的红心蜜柚基地,工作人员在柚子林里采摘、搬运、分拣蜜柚,准备销往福建...
彭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山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