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变脸走进校园。小朋友体验拉糖。
非遗讲堂进校园 传统文化润童心
本报讯(周隽 记者 梁昊 文/图)近日,由市文广旅局主办的“眉山非遗讲堂”走进彭山区青龙镇第二小学。活动特邀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7位传承人,给200多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非遗盛宴,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活动在非遗展演中拉开帷幕。东坡川剧艺术变脸率先登场,表演者李平随着动作不断变化脸谱,吸引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随后,蕴含着本地风土人情的金钱板传统曲目说唱节目《秀才过河》登场,表演者吴畏用搞笑有趣的面部表情融合抑扬顿挫的唱词,手中的金钱板不时变化节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展演结束后,活动进入互动体验环节。仁寿陶艺传承人蔡中云引导学龄前儿童体验仁寿陶艺。火绘艺术传承人赵启明向一年级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火绘作品,并指导同学们体验特殊的绘画方式。“青神竹编”艺人王惠如现场向三年级同学示范国家级非遗项目“青神竹编”技艺中如何将竹筒“抽丝剥茧”变成薄如蝉翼的竹篾,并带领同学们学习编织“热带鱼”。“东坡剪纸”传承人彭德平向大家展示了独具眉山特色的“东坡剪纸”。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现场互动、体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非遗、了解非遗,激发了他们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体验传统手工技艺
重温童年甜蜜记忆
本报讯(记者 余毅 文/图)伴着“叮叮”敲打声的麦芽糖,是许多人舌尖上的童年记忆。12月8日,20多组家庭在东坡区图书馆体验了这一传统技艺,重温童年里麦芽糖的甜蜜记忆。
在当天的“致敬匠心,守护非遗”非遗体验亲子课堂上,东坡非遗资源项目麦芽糖传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张沛首先给大家讲解了麦芽糖的制作过程。麦芽糖传统制作技艺是以蒸熟后的糯米与切碎的麦芽混合置于瓦缸中发酵,将发酵汁水在大锅中熬至结晶而形成的。在我国民间流传的“叮叮糖”就是将液态麦芽糖熬成至粘稠度在87%左右的固态形状,然后进行拉扯,使其与空气中的气体相互作用后变成乳白色的“叮叮糖”。“为什么要用糯米?”“小麦要多少天才能发芽呢?”看着眼前的麦子、糯米、麦芽等制作麦芽糖所需的材料,小朋友们兴致盎然,不断提问。
随着一锅熬制好的糖浆端出来时,现场立刻沸腾起来。接下来的传统手工拉糖,是麦芽糖制作里最费劲也是大家最喜欢围观的一个环节。等又浓又黏的糖汁冷却不烫手时,把一团糖胶挂在木质糖钩上,来回不断地拽拉,黑褐色的赤糖颜色慢慢开始变淡,逐渐变成了奶白色,拉好的麦芽糖看起来十分有韧性。
“麦芽糖的白是‘拉’出来的呀。”大家纷纷感叹太神奇了,并亲自体验了拉糖的过程。拉糖、敲糖、吃糖,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忙得不亦乐乎,图书馆里一片甜蜜。“纯手工制作的麦芽糖现在越来越少见,今天能再次重温童年的舌尖记忆,真的太有意思了。”一名家长边拉糖边说。
新闻推荐
扶贫路上“夫妻档” 携手前行促发展 记彭山区“第一书记”王振宇向征夫妇
王振宇和向征走访脱贫户,倾听群众心声。□本报记者罗端文/图“周大孃家这两天正在搬家,眼见着天开始冷了,她手脚不方便,我们...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