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种甫 本报记者 马诗雨
如何让乡村留得住乡愁,又让农民有奔头,这是乡村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近年来,彭山区乡村振兴试点村——谢家街道石山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石山学堂为“笔”,产业发展为“墨”,环境治理为“纸”,绘就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石山学堂为“笔”
建立乡村智力支撑
11月8日,石山村石山学堂内座无虚席,大家一边听课一边认真做笔记。这是该学堂对彭山区69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及部分后备干部进行知识培训。在参加理论培训后,学员们还实地考察了该村垃圾分类制度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点位。这种理论加现场教学的模式,让学员们感到新颖,同时,让他们更直观有效地学到新知识。
据了解,石山学堂是全市首家以村委会为代表的乡村智库,由村委会和第三方公司共同出资打造,是集“党政便民”“乡村智库”“共享农业”三大职能于一体的“全能学院”。石山学堂因地制宜,提供可落地的方案,解决乡村发展所面临的无人才、无文化等困境,以此来盘活乡村经济。
目前,石山学堂已建立师资库,面向该区提供培训服务,培训内容涉及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此外,该学堂还定期对本村脱贫户开展技能培训,激发脱贫户自身动力,提高收入,确保不返贫。
“石山学堂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我们要把它做活,为实现乡村振兴服好务、打好气,争取成为可以向全省全国推荐的改革试点样板。”石山村党支部书记骆洪刚信心满满地说。
产业发展为“墨”
为经济发展注入能量
连日来,正值柑橘成熟期,石山村攀森家庭农场里,采购商络绎不绝。
农场场主周纪铭是石山村人,在外务工20年,于2016年回乡创业。在政府支持下,周纪铭在村里流转了113亩土地用于种植晚熟柑橘,并发展生态鱼池6亩,带动周边群众300余人就近务工。
近年来,石山村大力鼓励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并给予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像周纪铭这样的村民选择回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
为推进乡村振兴,石山村一方面在人才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上作努力。“我们成立了柑橘合作社,建设了洗果场、冷冻库,除负责本村水果业务外,未来还能承担周边乡镇的水果业务。这样一来,不仅能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村民收入,促进产业升级,还能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该村第一书记曹禺说。
在该村一处肉羊养殖基地,记者看到,占地百余亩的现代化养殖场内,羊舍、消毒室、干草库、精料库一应俱全,自动化喂养设备正有序运行。据介绍,该基地以养殖生态肉羊为主,年产肉羊上千头。
“我们计划以这家肉羊养殖基地为基础,打造以羊肉为主的餐饮体验中心,再辅以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以此带动石山村产业发展。”在曹禺看来,这一餐饮体验中心将推动石山村经济发展产生“质”的飞跃。
环境治理为“纸”
共享乡村青山绿水
12月17日,天蒙蒙亮,保洁员李长安便驾驶着垃圾收集车,挨家挨户收集垃圾。一路走来,村组道路、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早起劳作的村民彼此打着招呼,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李长安说,曾经,石山村的垃圾随处可见,村民怨声载道;如今,村里的环境卫生有了巨大的变化。这得益于垃圾回收处理机制。“村上为每户村民统一购买了垃圾桶,专门收集生活垃圾。现在,大家都养成了垃圾入桶的好习惯。”村民杨树玉说。
“干垃圾要入桶,湿垃圾要入池,有毒有害不乱丢,大件垃圾也是宝。”这是该村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专门编写的“口诀”。据介绍,针对垃圾收集和转运流程,石山村将垃圾分为湿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垃圾等七大类。如今,垃圾分类“口诀”人人会背,垃圾分类投放、自觉爱护环境在该村蔚然成风。
除大力进行垃圾治理外,今年以来,该村还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组织开展小型污水处理站等建设,推广厌氧发酵、三格式化粪池厕所,完善厕所、厨房等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如今的石山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民都说:“环境好了,生活更舒适了,连空气都觉得更清新了。”
新闻推荐
农技人员在果园检查。本报讯(张松特约通讯员黎亮文/图)“这个距地面的位置太低了,基本上杵在地上,在低温潮湿的情况下,果...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