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刘佳文/图
嘉禾村女子舞龙队在表演。
女子舞龙队队员们交流技艺。
□许继刚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前不久,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嘉禾村的女子舞龙队斩获了2019年成都市民俗闹春活动二等奖。
这支民间舞龙队,成立至今近17年。它有何过人之处?2月19日,记者来到该村进行了探访。
丰富生活
村里成立女子舞龙队
“龙身,不能打地;上场就要舞动起来,全程都不能停,否则是死龙、呆龙。”“舞龙头的动作要像浇地,舀水、倒水,循环往复。”2月19日,彭山区锦江乡“长寿牌坊”广场,一曲“中国龙”响起,两条锦江竹龙舞动起来,来自嘉禾村女子舞龙队的三名成员李恩东、张春英、叶林丽一边观看,一边细心指点。
彭山区锦江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彭山区即将举办群众文艺汇演比赛,“有了嘉禾村女子舞龙队的帮助,相信我们乡的锦江竹龙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这样的交流指导活动,我们经常参加。”67岁的李恩东,是嘉禾村女子舞龙队的灵魂人物,1996年,黄龙溪被命名为“火龙之乡”,他受命负责管理运营黄龙溪火龙队。2003年,嘉禾村女子舞龙队在他的带领下正式成立,张春英任队长、叶林丽等人为首批队员,如今这支女子舞龙队已经走过了近17个春秋。“当初,组建这支队伍,一是为了传承发扬我们当地的非遗文化,另外更是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李恩东说。
戴着眼镜的张春英给人印象斯斯文文,可一旦上场舞起彩龙,她立即像变了一个人。“我们舞的龙是在黄龙溪火龙基础上,根据女性的身体、力量特点,改良开发的女子竞技龙,它依然保留着9节、长18.6米、重约100公斤的基本标准。”张春英表示,要舞动这么一条龙,须10个人协调一致如一人,且一个小时内不“掉链子”,属于较强的力气活,这对女人来说,绝非易事。
“经过这些年的锤炼,我们这群女人都变成了 ‘女汉子’了。”张春英说,嘉禾村女子舞龙队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前些年,队伍没啥名气,日常训练、演出费用经常捉襟见肘,李恩东自掏腰包一万多元解决了置办演出服装和道具等相关经费,并无偿提供自家的中巴车作为队伍外出的通勤车,勉力维持队伍的运转;2007年,队员叶林丽已怀有身孕,为完成好“非遗”授牌仪式的汇报演出,作为“龙宝鼓手”的她坚持随队远赴北京参加表演;“龙头”陈霞最累最辛苦,起初“龙头”只有她一人,每次新队员排练都由她陪练,她从未叫过苦;古玉英是队中得力的“龙宝”,十多年来她不但一直支持着队伍发展,还在村里的红太阳幼儿园开设有兴趣课程,如今节庆活动中,孩子们表演的“迷你龙”经常博得观众如潮的喝彩。
砥砺前行
“非遗”传承在路上
“男子能舞龙,为什么女子不行?这些年来,大家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练基本功,跑步、走台步、跳靶……手上磨起泡,脚上清一坨、紫一坨,但没人喊痛叫苦。有些队员克服了家人起初不支持的困难,以常年累月的默默付出赢得家人的理解,坚持了下来。”2017年3月,毕业于艺术院校的叶林丽接任女子龙队队长。如今谈到队伍的发展,她说的更多的是希望。
据其介绍,十多年来,嘉禾村女子舞龙队与黄龙溪火龙队参加了“军民一家亲”、武侯大庙会、“欢乐中国行”、全国马术节开幕式等重大活动的助兴演出,每年在“黄龙溪龙狮艺术节”“村晚”中表现惊艳。近期,其创新研发将舞龙与鼓乐有机结合的代表节目“鼓跃龙腾”先后获得双流区群众文化艺术节汇演一等奖、成都市民俗闹春二等奖……
“2014年,在黄龙溪镇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威风锣鼓队。去年10月,嘉乐文化服务中心正式成立,群众演艺队员突破100人,其中女村民约80人。”叶林丽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她们已进入“半职业化”,并有了新使命——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安居乐业。
“中心成立4个月,就为村上接回演出任务‘订单’50多万元。上半年,我们的‘档期’都排满了。”在叶林丽看来,“草根”演艺队大受欢迎,是因其舞龙、鼓乐、歌舞、小品等节目全部自编自演,贴近生活接地气,“现在,还有很多村民踊跃申请加入我们。”
嘉禾村党委书记李志平表示,从组建女子舞龙队到成立文化中心,不仅丰富了村民生活,还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融洽,村风更加文明向上。
新闻推荐
双创故事会,讲述您身边的变化 小区双创“硬碰硬” 好环境暖了群众心
焕然一新的“捌拾号小区”。双创活动开展以来,眉山各地很多小区旧貌换新颜,彭山区城东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月20日,记者...
彭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山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