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彭山新闻 > 正文

他们是平凡人 做着“最美”的事 彭山区“民星闪耀 感动彭山”第三届民星汇“最美彭山人”专访

来源:眉山日报 2019-02-12 07:02   https://www.yybnet.net/

张其勇徐秀容张蛟倪兴国家庭吴链杨志明葛兴林罗永田与他捐助的两名大学生

他们普通却不平凡,他们是34万彭山人的优秀代表,他们是“最美彭山人”,也是彭山人民学习的榜样。

礼赞寿乡榜样,弘扬中华美德。2月1日晚,眉山市彭山区举行了“民星闪耀 感动彭山”第三届民星汇颁奖典礼。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树立了彭山典型,传递了正能量,将“感动”写在人们心间。本报记者对获奖的部分“最美彭山人”进行了专访。

张其勇

用医者仁心编织最美花冠

本报记者 马诗雨 文/图

在彭山区江口镇卫生院,有一位人人称颂的医生,他叫张其勇。作为卫生院的党支部书记、院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张其勇扎根农村基层工作已23年有余。他热爱农村卫生工作,以院为家,不辞辛劳,常年工作在临床一线,全天候上班,满负荷工作。

工作中,张其勇以“医病医身医心,忘名忘利忘我”为准则,乐做老百姓的贴心人,坚持为贫困户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他经常到乡村巡诊,每到一个贫困户家中,他总是耐心地与扶贫对象摆家常,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状况,叮嘱他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反映,并鼓励他们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依靠党的好政策,勤劳致富。

作为一名医生,张其勇的医学临床知识也非常全面。他能够熟练地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对各类危急重疾患有一定的救治能力,并数次成功救治危重病人,使很多病患在基层卫生院得到有效治疗,无需转到城区医院,以减轻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受到了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

据统计,张其勇在从事普外科和西医内科门诊工作以来,全年诊治人数达1.4万余人次,外科手术达340余人次,收到了患者的感谢信、锦旗不计其数。他还多次受到市级、区级表扬表彰,2011年获彭山县名医称号、2012年被选举为彭山区第一届党代表、2015年获“眉山市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2016年被评为彭山区首届“寿乡健康卫士”、被选举为彭山区第二届党代表、2018年被评为眉山市首届“健康卫士”。

徐秀容

不甘平凡勇于挑战

本报记者 马诗雨 文/图

“我是2015年回乡创业的,当时流转承包土地150亩,成立了家庭农场,成为全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徐秀容笑着说,创业之初的阻力非常大,家人对承包土地、组建家庭农场都持反对意见,也让她这条路走得很艰难。

徐秀容清楚,在家乡创业虽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但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外打工、创业的教训与经验告诉她,做足功课才是成功的第一步。为此,她曾专门到彭山观音镇葡萄园参观学习,到黄丰镇拜师学艺种植柑橘,到眉山了解蓝莓种植与销售……与果树种植能人广交朋友,集思广益。她还抽出一个多月的时间到四川农业大学学习果树种植的理论知识,参观各处的果树种植基地,还邀请川农大的教授专家到家乡来现场取土分析、论证。

在经过一系列理论学习与实践之后,徐秀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划出150亩家庭农场,种植有葡萄、蓝莓、柑橘、李子、杏子等水果品种。“如果亏了是我亏,如果赚了是大家赚。”这句话是徐秀容成立家庭农场之初对大家说的,至今都让农场人员记忆犹新,备受感动。

3年多来,徐秀容与丈夫秦丹共同努力拼搏,不仅在武阳镇泉水村流转土地150亩,成立了丹德家庭农场,还在凤鸣街道石家村、宝珠村、江渔村流转土地1500亩,成立了锦城祥瑞农业有限公司、容德专业合作社、奎滹家庭农场。据统计,徐秀容每年为家乡的民工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帮助他们致富增收。“创业之路虽艰辛,但我会一直努力,我要带领家乡人民一起创造美好生活。”徐秀容坚定地说。

张蛟

精心耕耘育桃李

本报记者 马诗雨 文/图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著名教育家雅思贝尔斯的一句名言,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在了张蛟的脑海中。作为彭山区的一名中学教师,从语文教师到班主任再到年级组长,张蛟时时借此思考与自省,也深感教育绝不单单是知识的给予,更应是启发、是挖掘、是激励。

从2006届到2018届,不论文理,不论班级类型,她都以高度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执着的求新求实的追求来教学,打磨雕琢、精益求精,深受学生的热爱。多年来,她所教过的班级均在高考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所有班级都被评为区级、市级乃至省级“优秀班集体”,并在当年高考中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高线任务指标。

张蛟说,“自担任高2018届年级组长以来,我每天从早晨七点半到晚上十点半,都奋战在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第一线,午休或是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很少,但我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学业有成,健康成长。”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高考中,张蛟所带领的高18届重本人数突破200人大关,本科575人,刘净峰同学更是以眉山市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这一切成绩都让张蛟倍感欣慰。

所有好的教育,都必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学生以永远的指引。从教15年来,张蛟从模仿到学习、从学习到思考、从思考到创新、从创新到总结,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她始终认为,课堂是教师终身奋斗的阵地,所有知识的授予、教育的感化、心灵的触动都发生在这里,这里理应是她终生耕耘、终生思考的场所。

倪兴国家庭

书香浓郁满屋堂

本报记者 马诗雨 文/图

“腹有诗书,其品自高;腹有诗书,其德自谦;腹有诗书,其身自正。”读书的人,谈吐清新而不凡,举止稳重而端庄,思想活跃而深刻……书香之家总是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质,让人羡慕。倪兴国一家就是这样一个书香浓郁满屋堂的家庭。

倪兴国是彭山区文化馆退休干部,退休后,他被返聘负责编辑内部季刊《彭祖山》。在编辑过程中,他要求全家人都参与其中,妻子帮助查找资料,儿子儿媳校对修改,孙儿为来访者端茶倒水、搬板凳。十年中,《彭祖山》已编辑出刊350多万字文稿,这其中就有家人的功劳。倪兴国如今有常读的书籍一千余册,并为彭山区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送书近八千册。此外,他还有自己创作出版的书籍8部。多年来,全家积极参与全区组织的读书会、演讲等活动,并多次获奖。在大家眼中,倪兴国家庭是令人羡慕的书香洁美家庭。

倪兴国一家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孙儿2岁时,家里的大人们就坚持每天轮流给他讲故事,倪兴国说,“这是孩子莫大的精神食粮。”如今,在倪兴国家中的书架上早已堆满了孙儿近几年来阅读过的书和杂志。每到周末,他们一家还会一齐去图书馆畅游一番,看着、读着、低声讲着、交流着、偷笑着,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孔子云:“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读书给倪兴国家庭增添了无限的乐趣,让他们一家人在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倪兴国则言,“读书,不单纯是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不是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是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响应全区‘让书香成为城市底蕴’这一号召,我们家庭一定会将读书进行到底!”

吴链

真情关爱抗战老兵

本报记者 雷卓鸣 文/图

“最美彭山人”吴链,作为黄埔抗战老兵的后代,他身上延续着父辈的血脉,对抗战老兵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他将关爱抗战老兵看作一种社会责任,也希望借自己的行为,唤起更多人的社会良知共识。

“时光在流逝,老兵等不起。我们志愿者要惜时如金,与时间赛跑,将关爱、陪伴抗战老兵的志愿行动进行到底,让所有抗战老兵‘归队’。”这是吴链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十多年来,他以彭山黄埔军人后代组织为基础,建立了近100多人参加的彭山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同时,建立了抗战老兵档案,帮助抗战老兵解决了许多具体生活问题。近两年,他组织开展抗战老兵日常关爱活动约150余场次,行程万余里;组织爱心人士为多位老兵筹集善款和物资近200万元。他助人为乐,多次积极参与扶贫助困、帮助他人活动,为重病患者和残疾人举办捐款和义买活动并筹集近10万元,解决了这些家庭的燃眉之急。

善举得到了广大志愿者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到帮助他人的爱心公益事业当中。他所带团队的“关爱抗战老兵项目”被评为眉山市十佳志愿服务项目,自己也荣获了“眉山市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眉山好人”称号。

杨志明

助推葡萄产业蓬勃发展

本报记者 雷卓鸣 文/图

近年来,彭山区观音镇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所种植的葡萄远近闻名,还带动了不少人致富。“最美彭山人”之一的杨志明就是彭山葡萄产业的参与者和带头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彭山人,杨志明在葡萄行业里可谓是“名人”。“刚过去的2018年,我们的葡萄卖得不错,销售额达到了200多万元。除了自己的葡萄园获得了丰收,也获得了很多荣誉。”杨志明说,2018年是充实的一年,参加了区乡村振兴大会,看见了彭山葡萄产业的未来;获得市民营优秀企业称号;被评为区乡贤代表、寿乡工匠。“这些荣誉都鼓励着我继续前进。”

回顾2007年,他在果园村建立30亩葡萄示范园,带动当地200多户村民种植葡萄。同年,组建观音金果果业专业合作社,无偿提供技术培训1万余人次。到2014年,他组建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果怡”品牌。次年,又建立了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210亩,申请到了国家专利。目前,生产基地标准化程度得到各级政府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果怡葡萄”走向川外,吸引了全国多家生鲜商家来基地采购,并引领彭山周边葡萄出川。

10多年来,杨志明致力于推广、传播葡萄栽培技术,使彭山的葡萄栽培技术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彭山葡萄在短短几年时间种植面积扩展到20000亩,总产值超过了3亿元,前后带领了600多名种植户实现了致富梦。

葛兴林

永不停歇的“城市美容师”

本报记者 雷卓鸣 文/图

从垃圾车修理工,到摆臂车修理工,再到如今的摆臂式垃圾车的驾驶员,45岁的葛兴林换了不下3份工作,但这些变化中的唯一不变,那便是葛兴林永远是彭山区环卫工作者。

“从130农用车,北京130桶装车,东风140桶装车到东风天锦摆臂车,葛兴林的26年工作史就是彭山环卫事业的发展史,他以直接参与者的身份见证彭山环卫、彭山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2月1日,在彭山区第三届民星汇颁奖典礼活动上,葛兴林被表彰为“最美彭山人”。作为该区城市行政执法局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的一名摆臂车驾驶员,葛兴林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贡献。

1992年,刚刚成年的葛兴林便进入了环卫行业,他被分配到垃圾车修理组,修理垃圾桶和桶装车的液压机构。当时条件有限,仅有一辆北京130桶装车负责转运垃圾。后来,北京130换成了东风140,葛兴林被单位外派到县车队的修理厂学了一年的底盘维修,回到单位,葛兴林便开始了底盘维修工作。

2002年底,随着城市的发展,开始实行垃圾套袋,单位新购了摆臂式垃圾车,葛兴林也调换了工作岗位——摆臂车操作工。

2008年开始,城乡一体化的春风吹到了环卫工作,乡镇新增了许多垃圾地库。城区的两台摆臂车已经满足不了任务,又新购两台摆臂式垃圾车。在这样的情况下,葛兴林服从调配,再次更换了工作,这一干便干到了现在。

无论是10年间换3份工作,还是一份工作干15年,葛兴林永远秉承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螺丝钉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力量为彭山环卫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永不停歇。

罗永田

捐资助学不遗余力

本报记者 雷卓鸣 文/图

在彭山区第三届民星汇颁奖典礼上,两名在读大学生拿着鲜花走上了颁奖台,他们要感谢“最美彭山人”罗永田。作为本地企业家,罗永田在把企业做大做好的同时,把慈善也做得十分的耀眼,如今来感谢他的就是曾资助过的大学生。

罗永田于1984年下海经商,1998年创办四川省彭山区亨达实业有限公司。经营企业20多年来,他热心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联合民建会员企业家,不断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养老护幼、抢险救灾,帮助贫困、受灾的地区、家庭和群众渡过难关。

他关心下一代,捐资助学不遗余力。罗永田长期捐资助学,先后帮扶贫困大学生陈惠玲、赵吉祥等100余人,每年每人平均资助约5000元;长期资助保胜乡几名孤儿学习和生活等共计捐助30余万元。2011年,为彭山捐资助学10万元,在郎酒实业倡导的捐资助学活动捐款7.8万元;2012年为彭山县第一小学捐款15余万元,为仁寿县青杠乡小学捐款6万元;2013年捐赠牧马镇中小学“圆中国梦”活动经费2万元;向眉山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爱心捐赠5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2名,出资6000元;2014年,资助贫困大学生5名,出资1.7万元;2015年,资助贫困大学生5名,出资2.4万元;2012年—2015年,“暖冬行动”慰问困难儿童,共出资5万余元。

在社会公益慈善方面的捐赠总额达到3467万余元,其中,现金1609万元,物资折价1858万元,志愿服务时间500小时,志愿服务200余人次,受益数达5000人。罗永田在2018年荣获中国“慈善楷模”称号,是四川此次唯一获得此奖的人员,同年荣获“中国好人”。

新闻推荐

扎实做好“四经普”工作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方青卓)昨(1)日,副市长冉登祥率队深入彭山区和金象园区督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督查组一行先后来到陶氏化学(...

彭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山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他们是平凡人 做着“最美”的事 彭山区“民星闪耀 感动彭山”第三届民星汇“最美彭山人”专访)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