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彭山区纪委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整合搭建惠民政策大数据监督平台,通过公开晾晒、数据搜索、比对精准“锁定”,为“微腐败”主动监督配上“火眼金睛”,织密了精准监督惠民政策不走偏、不走样的“数据铁笼”,确保了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精准落地,值得关注和借鉴。
基层惠民政策执行中的“微腐败”问题,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严重损害党委政府公信力。大力开展执纪为民“4+X”系统治理,重点针对“三农”和扶贫领域“微腐败”开展监督执纪系统治理,是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举措。但是,囿于部门、行业数据分散、监督手段滞后、监督力量有限的现实困境,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在基层部分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雁过拔毛、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走偏变样”现象。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具体负责落地执行的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党性不强,思想不正、“主动伸手”的主观故意,也有监督手段单一,纪检监察人手“捉襟见肘”的客观缺位,导致对一些基层隐蔽的“微腐败”,靠过去的常规监督很难发现。
适应新形势,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推动大数据与“精准”监督的深度融合应该说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必然走向。运用“大数据”监督系统核心关键在两点:一是系统前端“公开晾晒”,过去分散的部门惠民政策全部整合上传监督系统,全方位无缝隙“前台晾晒”,群众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网页浏览器、触摸屏(终端机)和身份证扫描等方式随时查看,真正全过程掌握惠民政策、资金的落实情况,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二是系统后台“主动比对”,纪检监察部门可以通过“关键数据”排查、“互斥数据”锁定、数据自动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惠民政策执行可能存在的“黑洞”进行“CT”式“精准扫描”,实现精准执纪、精准监管。
彭山区“大数据”监督管理平台尽管运行时间不长,但及早发现、及时查处一批基层“微腐败”,大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也为基层“微腐败”治理探索了可资借鉴的“样本”经验。借力“大数据”,构建跨部门、全覆盖、动态化的大数据信息库,破除了以往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前台群众的随时监督和后台智能比对、自动“CT”扫描,容易更加快速发现问题线索,自动生成问题预警,大大延伸了监督触角,打破了过去执纪监督挖掘线索“靠腿靠走、靠耳靠听、靠眼靠看、靠举报”的传统方式,实现了粗放监督到精准监督、专职监督到全面监督的转变,也由过去的注重事后查处监督转变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无盲区”,大幅提升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监督执纪效力和效率,增强了老百姓对党委政府“信任感”。
新闻推荐
.风筝节活动现场。本报讯(特约通讯员刘树军文/图)昨(1)日,彭山区举办第四届云堡风筝节活动,1000余名师生、家长集体放飞风筝,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实现家园共育孩子的目标。活动中,师生和家长们先后参加表...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