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祝寿的传统习俗“逢十大办”,最近同事们都在为纪念《眉山日报》创刊20周年的事做准备,围绕创刊20周年做策划,采写稿子,搜集图片,忙得不亦乐乎。
掐指一算,今年是我到报社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心中感慨万千。10年,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10年,付出的是青春,收获的是成长。
说到改变,最大的或许是从一个初出校园的学生变成了早已过而立之年的一名新闻从业人员。说到收获,最大的就是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日渐趋于成熟。
还记得2007年夏天我去彭山采访,联系了当时的彭山县委宣传部,当来到宣传部办公室时,接待我的是刘树军老师。“原来你就是报社的张成锋,你写的那篇报道我看过……”刘树军老师是新闻行业的老前辈,一见面就非常热情,还说出了我稿子的标题,这让我受宠若惊。就像学生时代,看到自己写的文字变成铅字,被大家传阅,感觉很有面子。
那种荣誉感油然而生!
如今,对于文字,看得多,写得少,那份对文字的“躁动”也荡然无存,纵使有些感慨想付诸笔端,却迟迟不肯动笔。
由于工作岗位的调整,我从记者岗位调到编辑岗位,通俗点说,就是从“采购员”变成了“烹调师”。做记者时,一天到晚在外到处奔波,跑新闻,写稿子,把稿子交给编辑,很少考虑导向和一些面上的东西。做编辑后,从文字的修饰到配图的选择,从稿子的编辑到协调组版,从标题到版面的美化,从观点导向到整体全局……总之,如何将一盘菜色香味俱全地展现给读者,这是如今思考得最多的事,所以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更甚了。
当了编辑后,最怕自己做的版面的差错被值班领导、读者揪出来,有时差错是一个字,一个数据,一个地名,一个人名,一个称谓,一个职务,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面红耳赤。更有大的差错是政治性、导向性的,隐藏字里行间或配图角落,防不胜防。为此,除了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外,工作中我都想方设法调整状态,让自己精力集中,全力以赴,力求完美是追求,不出差错是底线。
我想这种面红耳赤是一种鞭策,一份责任,是对文字的敬畏。每当看到自己费尽心力写出的稿子,反复修改编辑的版面刊发出来后,油然而生的成就感都会让我忘却辛苦。起码,劳动的成果是有记录的,还是会被一些人看到,谈论。或许那种感觉就叫归属吧。
10年,对人生来说不可谓不长,这是一次成长,饱含着奋斗拼搏的执着。
20年,对一张报纸来说何其短暂,这是一种积淀,沉淀着辛勤付出的点滴;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承接着创新求变的未来。
回首过往,唏嘘感叹。祝福《眉山日报》,下一个10年和你一路同行,书写这个城市的点滴,也记录自己的成长。
新闻推荐
请让我来帮助你 水电七局高级技工学校藏彝区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纪实
41岁的彝族汉子阿的木呷怎么也想不到,活了大半辈子的他居然还要重进学校学手艺。12月初,他和其他来自马边、峨边、金口河、昭觉等彝区的29名学员一起来到彭山县水电七局高级技工学校,开始了为期20天...
彭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