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旭在修改剧本。
□朱玲特约通讯员 温选鹏 文/图
“这是一个普法主题的节目,演执法者的人台词不够严谨,剧本拿来我再帮你们改改。”10月9日一大早,眉山市彭山区武阳镇综合文化站里,传出了当地人熟悉的排练声,尤其是文化站长郭建旭的声音,路过的居民都辨识得出来。
这个被大家亲切地称作“郭老师”的文化站长,从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已经35年了。在这个岗位上,他一辈子专注于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这一件事,多次荣获“社会事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武阳镇综合文化站更是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十佳\’乡镇综合文化站”等。
培养骨干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如果临时接到通知明天要出去交流学习,喊我们准备两小时的节目,镇里任何一个村的任何一支文艺队都办得到。”说起自己这些年来培养的文艺队,郭建旭底气十足地夸赞起来。郭建旭除了做好全镇的文物和非遗项目的收集、保护、管理等工作外,还协助上级培养新的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全方位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在郭建旭的带领下,武阳镇的文艺队如今已发展到11支,每支队伍都各具特色。将普法宣传编成 “三句半”进行传唱,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接地气,深受群众喜爱;将“孝老爱亲”写成小品进行表演,让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用电子琴为舞蹈伴奏庆祝党的生日,营造出喜悦的氛围同观众共享……各式各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又让农村群众从心底感恩党的政策,武阳村民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提升。
近年来,武阳镇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至少有4次大型活动,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还吸引了附近的成都市新津县和黄龙溪等其他区县的文艺队报名参加。
他在哪里“牛儿灯”就在哪里
“牛儿灯”是彭山当地传统民俗节目,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郭建旭的努力下,“牛儿灯”已成功申报彭山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建旭20岁左右开始关注“牛儿灯”。说起缘由,郭建旭说:“那时民间以狮子灯、龙灯等为主,我觉得到处都差不多,没什么特色。所以我打算集中精力做‘牛儿灯\’。”武阳“牛儿灯”以水牛为原型,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民间拜年表演,二是舞台表演。郭建旭的另辟蹊径,很快就让“牛儿灯”在彭山闻名开来,最热闹的时候有100多人参演,多达50多头牛。
然而,郭建旭并不安于现状。他一面通过查资料自己摸索,一面请教专业人士,通过道具创新、伴奏创新、表演形式创新等创新方式,让武阳 “牛儿灯”登上“长寿文化节”的舞台。“每次大型活动我们都要排‘牛儿灯\’,虽然郭老师把精髓都传授给我们了,但我们还是要他指点才放心。他在哪里,‘牛儿灯\’就在哪里。”江渎村文艺队的队员说。
退而不休继续扎根基层文化岗位
今年,年满60岁的郭建旭退休了。在农村基层文化站的岗位上干了一辈子,郭建旭本想在办理了退休手续后好好钓钓鱼,打理打理自家的柑橘园。然而,退休手续是办理了,但郭建旭却没能离开原来的岗位。
“郭老师在这个岗位上已经35年了,对武阳乃至全区的农村群众文化都是最熟悉的,他要是离开了,一时还真没人能补他的缺,所以,我们又将他返聘回来了,这也是广大群众的意愿。”武阳镇相关负责人说。
郭建旭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调迁的机会,但本着对文艺事业的爱好和情怀,加上对业务驾轻就熟,他就一直扎根在了自己选择的岗位上。
改剧本、排节目、搞培训……郭建旭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中,将武阳的文化院坝打造得人人夸。虽然他已经将自己的所有技艺都传承了下去,但在大家心里,他就是行走的农村群众文化缩影,他也将继续活跃在农村群众文化的大舞台上……
新闻推荐
为严明工作纪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昨(9)日,国庆中秋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市纪委监察局联合眉山日报派出7个暗访组,兵分多路暗访全市部分机关、窗口单位、基层站所为民服务情况。暗访结果喜忧参半:多数单位在...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