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居环境
古良驹摄
我是眉山志愿者
彭晓兰
越来越习惯自己的这个身份,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身份。
2015年的某一天,博学书屋的袁春梅老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邀请我作为志愿者去为孩子们上一堂课,我同意了。
上课的地点在群团中心,40多平方米。四五十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早早等在了外面。中心的书架上放了很多书,孩子和家长随手取下一本,找个凳子安静地看了起来。袁老师似乎和他们每一个都很熟,热情地打着招呼,问着孩子的情况。那些孩子,小的5、6岁,大的已是六年级的学生。有四五个家庭还是专门从青神赶过来,这让我很吃惊。
那堂课的细节我已不记得。但那种小孩子、大孩子、家长排排坐学习的画面,现在想起来依然温馨。孩子们用心听,听到激动处,纷纷举手发表看法。家长们不交头接耳,不玩手机,像个小学生一样乖,还有家长拿着本子用心做笔记。中途的讨论环节,年龄稍小的孩子会迅速上个厕所,然后跑到家长旁边说上几句悄悄话,再轻轻回到座位。读到这里,你有没有露出会心的微笑,反正,写到这里,我是笑了的。袁老师在总结时激情洋溢地号召大家多读书,还送给每个孩子一本新书。孩子们拿着书,眼里闪烁的光把小小的屋子照得特别亮。我承认,我的心也被照亮了。
对我来说,这一切很神奇。群团中心是政府出资装修的,里面的书是爱心人士捐献的,来学习的家庭是免费的,袁老师赠送的是自己书店的书。
袁老师告诉我,她的东坡读书会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而做一个阅读推广志愿者,是她毕生的事业。于是,她在公益的路上坚定不移地走着,我去上课的次数也多起来。而每次上课前,袁老师总会细心地把一枚白底红图案的志愿者标志别在我的胸前。
慢慢地,我知道,其实眉山有一大群志愿者,他们在无私地帮助着身边的人。助残扶贫、环境保护、关爱困境儿童、承办全国大型文化活动等是常事;农忙了,青神妇促会的成员到田里帮着收割稻谷;骑游协会的足迹遍布眉山的村村镇镇,他们走到哪儿,就把健身和读书宣传到哪儿。今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眉山志愿者马上组织救援队前往,他们开展医疗求助、心理辅导、送灾区人民离开,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这群人之中,我尤为佩服李妈妈。生活给她设置了重重障碍,但她没有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把障碍带来的不幸深埋于心里,挺直小小的身板,把爱和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她有一个贴心的小举动特别打动我。她去看望农村的留守女孩子,会为她们买内衣内裤,教她们讲生理卫生,并教她们如何防止受伤害。一个小小的善举,可以温暖多少人的心。她让我想到伟大的特蕾莎修女。
我很庆幸,也很自豪,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作为一个教师,我把阅读推广和家庭教育定为我志愿服务的方向。这其中,有许多故事我想与大家分享。
一次,我们到区县一个偏僻的学校进行阅读推广。那是冬天,天很冷,100多个孩子规规矩矩地分班坐在台下。我想与他们互动一下,就问,“你们知道‘三苏\’是哪三个人吗?”孩子们互相看看,摇摇头,木然地看着我,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后来,我又提到诗书城公园,提到石头垒起来的厚厚的书。我问孩子们到过眉山没有。居然又是对视,摇头,木然。他们的家离眉山城区坐车只需要几十分钟,但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没有机会到眉山的书店逛逛,没有机会到湿地公园走一走,也没有机会去三苏祠参观。这些长在阴暗处的花朵,渴望着阳光。
还有一次,我在讲完后,请孩子和家长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个外婆举起手。她60多岁,看起来很苍老,走上台时颤颤魏巍。她握住话筒,眼睛直盯着8、9岁的孙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强娃,老师说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你记到没有?”孩子低着头,外婆的泪水涌了上来。当时,我揪心地痛。这一定是个苦难的故事,外婆希望把这几个字刻在孙子心里。
太阳照着富有的人,也照着贫穷的人,但它没办法照到山洞里的,密林里的。我是志愿者,我愿意做一束光,去温暖照亮更多的人。
当然,我并不孤独。我们的志愿者队伍随眉山一起成长。据统计,眉山现在的各类志愿者人数已有近27万。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我们的队伍,也将不断壮大。
有风吹过
谢红
如果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这里的养,一定少不了食物。比如眉山的食物,就有着独特的味道。当然与苏东坡有关。这位文学史上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美食家。他遍布半个中国的人生轨迹,除了将眉山的美食文化传向四面八方,也让眉山美食因融入天下而日臻丰富,更开创了延绵至今的美食文化体系:东坡味道。
上世纪末,因为三苏祠,因为苏东坡,我作为创业者中的一员,来到地处神秘北纬30°的眉山。回首往昔,那真是一段令人无法忘怀的日子:有日常生活中的温暖,也有真诚付出的艰辛和苦涩;有朴素的梦想,也有世事多变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一直记得这样一个画面:每天午饭时候来到职工餐厅,总会看到餐桌上厨师们想方设法烹制的菜肴中间,那一大盆色彩鲜艳的泡菜。据说是眉山某泡菜企业犒劳创业者们的下饭菜。那时,我们大多数人还暂住在宾馆或出租房,几乎没有条件自己做饭。而那时候的那些泡菜,不仅大开了我的胃口,也时常温暖着我的记忆。如今近20年过去,我们许多人在这里经历了生命之重情感之痛命运之谜。而彼时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时光一路走过,也留下了多么清晰的印痕。
有一个场景我至今历历在目。建市几年后,生活条件好了不少,有时干活太累,单位会安排去好一点的酒楼吃饭。一次,我们20来个人在当时最好的酒楼聚餐。刚一进门,大家就被身穿红衣热情似火的服务员一一引领入座。无意中,工作人员坐了主桌,而某领导则被安排在了副桌。酒酣耳热,众人高喊“翠花,上泡菜”。一会儿,鲜红的泡二荆条和嫩黄的泡仔姜便被袅袅娜娜地端上了主桌。旁边的领导看着眼馋,说,“我们还是来一盘嘛。”“你晓得不?一块钱一根!”领导的请求被服务员义正词严地拒绝。众人大笑。笑过之后,这真实的一幕却多少让我不舒服了许久。
其实,静下心想想,泡菜能够走进千家万户,除了它滋味万千活色生香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它的草根出生。我们日常食用的瓜果蔬菜,有多少不能变身五颜六色清新宜人的泡菜?又有多少人离得开这些泡菜呢?
几年前,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走进眉山,泡菜成了荧屏主角。受邀初审片子时,我屡屡感动于编导独特的视觉和细腻的情感呈现:采用故事化手法的场景,把泡菜放置于我们俗世生活中最朴素最天然的生活现场。于是,远离故土在外打拼的游子,思念母亲时,母亲亲手腌制的泡菜安抚他们的肠胃;乡愁袭来的时候,泡菜鱼片汤化解他们的乡愁。这时候,是生活中最廉价的泡菜给了他们味觉上的享受,也给了他们生命中最悠长的怀念。
我想,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也许,因为泡菜,我们还能找回舌头,回到本味,然后,不仅能吃出泡菜的美味,甚至能感知白开水的香甜,感受白米饭的可口?
是的,找回舌头,回到本味,想必这也是苏东坡的初衷,地道的东坡味道,眉山味道。
爱上广济桃花
李海燕
顺着赏花小径,一群女子笑着走进桃林深处。她们手提裙袂,小心拨开紧密相拥的桃枝,迫不及待亲近心仪的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她们巧笑嫣然,眉眼开成了桃花。待风吹来,漫山的桃红纷坠如雪,她们便在红雨中翩然起舞,衣袂飘飞……
这不是陶潜笔下的桃花源,而是眉山东坡区的广济桃林。我们的到来,也不是遁世逃逸,而是追寻自然之美。
追寻的足迹起始于十三年前。那年春天,我和朋友相约赏花,寻遍城郊芳草地,最终不约而同落脚于广济。与苏东坡有关。相传苏东坡十七岁时,曾与弟弟子由到广济连鳌山栖云寺读书。兄弟俩寄情山水之际,苏东坡手题“连鳌山”。而后,兄弟双双进士及第,同占鳌头,传为一段佳话。我们这群平日里嚷嚷着“来生便嫁苏东坡”的女子,都想通过赏花,沾沾东坡的文气。
“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我们坐上去广济的旅游班车,吟诵着东坡先生的诗句,对广济桃花山翘首以盼。临下车时,才从司机口中得知,桃花山不在连鳌山,而在与之相邻的鸭池村。
桃花山位于广济乡鸭池村东北面。当地村民发展水果产业,房前屋后种有桃木李果、枇杷柑桔等水果。每年三月,鸭池万亩果花渐次开放,尤以桃花最盛,灿若红云,引来无数游客赏花观光。当地政府因地制宜,以桃花为媒打造节会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当时正值镇上第一届桃花节举办期间,一路车如流水,到达景区已是人山人海。景区入口处,一块巨大的青石上,有书法家朱砂写就的“桃花山”,笔力遒劲,文化意韵呼之欲出。沿观光道漫步而行,成片的桃林、粉红的云朵映入眼帘。“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满山遍野怒放的桃红使我的心倏地燃烧起来。
那时,广济的桃树还很年轻,树不高,蓬勃生长的枝条阻拦着我们的步伐,保护着她的花朵。我们提起裙摆,小心移步,生怕划破裙袜,也怕惊落一片花瓣。所过之处,花朵簇拥成团,零星探出的绿叶迎着阳光闪闪发光。整片桃林中,每棵树,每朵花,每片叶,都尽情伸展身姿,姿态、色泽绝无重复。远看时,分不清枝叶和花朵的脉络,只一片粉色的云飘荡在眼前。待走近了,才发现桃花正盈盈地望着你,开得明媚温暖。风起,花落,她们依然欢快起舞。“桃花乱落如红雨。”我们在纷飞的红雨中,回眸,转圈,微笑,情不自禁与花同舞,亲吻飘落的花瓣。
那一天,我爱上了桃花。
后来,我交了男朋友,第一次踏青赏花,就是广济桃花山。我们在桃花林里流连忘返,差点错过回城的班车。不久,我和男友结了婚,有了儿子。每年春天,我都会和家人去广济赏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想做桃花般的女子,在美好的年华绽放,得到桃花的见证和祝福。如同古时新婚的姑娘,在亲朋《桃夭》的祝福歌中,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
明媚的桃花,是我春天最美的期待和向往。阳春三月,选个晴朗的日子,带上家人,走进广济桃红梨白的画卷。漫步花海,寻一处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在繁花似锦的桃树下,摆一张小桌,围桌而坐,或饮茶,或聊天,或搓麻将,天伦之乐便唾手可得。我曾和老公在桃树下嬉笑着合影;曾和儿子在桃林河边拣拾落花,捉蝌蚪,吹泡泡;曾和父母一起到农家“帮厨”,采摘农家蔬果,品尝豆花腊肠;也曾带着八十高龄的奶奶爬桃山,戴桃花,摆各种POSS留影……一家人在一起,于我是一种圆满。
“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这是我向往的诗意生活。我喜欢躺在广济桃山落英缤纷的草地上,什么也不想,听蝴蝶或蜜蜂追赶春天的步伐,看满山桃花随风摇曳故作娇羞。我喜欢随人流融入花海,拈朵微笑的花,两两相望,定格彼此最美的瞬间。
在广济桃山拍张照片,定影幸福,留住青春。
照片里的我,盈盈立在广济桃山的花海中,面若桃花,一脸明媚和幸福。而我的身后,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观光大道伸向远方,整个山村桃红梨白,孕育着春的希望。
采风路上
彭建群
三月初,在泸州参加一个文学活动。会议结束时,同行的周闻道先生邀我去彭山参加另一个采风活动。因彭山是我的家乡,便欣然接受了邀请。
凌晨六点,我们从泸州出发,经成自泸赤高速向彭山疾驰。
快到眉山时,眉山的迎宾之门——仿古城门楼跃入眼帘。这个具有眉山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标志性建筑,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眉山历史的厚重感,体会到宋代古建筑的别致韵味。而记得我在乐雅高速眉山段第一次看见它时,那翘脊飞檐、红柱花窗、华灯绽放、流光溢彩的美景,已经让我惊呼:“只有这样的建筑才配得上千年文化积淀的眉山城!”
周闻道先生说:“马上就下高速了。”
我好奇地问:“不是到彭山下高速吗?怎么在眉山就下了?”
周闻道先生笑说:“现在滨江路、岷江东路已修好了,从眉山到彭山畅通无阻,沿途还可欣赏中国最长的三十里樱花长堤,只需二十分钟。”
我感慨:“是吗?眉山这些年变化真大!”
离开故乡多年,我已从一个小姑娘蜕变为中年人。岁月风不干记忆,那些青春往事,此刻又慢慢苏醒……
二十多年前,刚出校门的我被分配到峨眉工作。那时的眉山区域内,大多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而每次回家后返回单位,都是一场艰难跋涉的过程:早上九点开始,步行五公里山路到乡上,再等一两个小时,才有一趟从籍田到彭山的车,到了彭山,还要等从成都发出经彭山到峨眉的汽车。待到达峨眉,已经是下午五点……彼时如此,不难想象,千年前的蜀道又是何等境地,能让一个艰难跋涉后的浪漫诗人李白发出痛心疾首的呼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
一年夏天,收到家里来信,得知爷爷病重。一看写信日期,已过了十天。我匆忙带着三岁的儿子坐汽车到彭山。到达时天色已晚,只好在城里住宿。第二天一早去等车时,遇见同村一个妹妹,她惊讶地说:“你爷爷昨天下午去世了,我还以为你已经得到消息才赶回来呢。”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懊悔地说:“收到信得知他病重,我马上赶回来,没想到……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这件事让我自责了多年,也难怪那时的交通和通讯如此。如今,我只需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开车到家了。
“眉山这些年,不仅实现了乡镇到县城的区域‘半小时经济圈\’,也实现了对接成都的‘半小时经济圈\’,迎来了‘双高\’(高速+高铁)‘双港\’(水港+空港)时代。”
是啊,二十年沧桑变化,我老家从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美丽的乡村,还开发出了旅游景点——寿星谷,那时的泥泞小路也早已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公路,山区许多家庭还买了小汽车。
下了高速,小车经过贯通城市南北的东坡大道:沿途的斗拱景观路灯,文化韵味浓烈;恢宏壮阔的立交桥,伸展出优美的弧线,潇洒地横扫过来,似乎要拥抱我们。
我想,不只为行走,把道路当艺术品来打造,是眉山城市一以贯之的别样审美,也是千载诗书城的与众不同。我走过许许多多的路,眉山的这些路,却是我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一段。也许,人只有活到现在这个岁数,才会发现我们脚下的路,与我们是多么的息息相关,甚至对我们心灵的暗示,是多么弥足珍贵。
而彼时,脑海中又涌现杰克·凯鲁亚克所著《在路山》书中的一句话:“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那些平凡的东西。”
一路上,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兴奋,遐想之际——彭山到了。
接待我们的是彭山区作协主席王必林和两个工作人员。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都还在路上,我们从泸州一早赶回来,才早上九点。我笑着说:“我们远方赶回来的人还早到了!”
从与眉山朋友的交流中得知,眉山建区设市以来,开展了交通重大项目和农村经济建设大会战:1998年创造性地提出“村民自治”的修路方式;1999年,成雅、成乐高速通车,结束了眉山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01年,客运车站、眉山火车站新站完工;2002年,启动“千里通乡、万里同村’工程;2011年,规划了“四横八纵”铁路网、“三横五纵”高速公路网、“四箭齐发”为主的18条干线公路网。如今,成自泸赤、遂资眉已建成通车,仁沐新高速即将通车,无缝对接成都的天府(仁寿)大道、岷东大道、滨江大道、工业大道等均已建成通车。我们能不早到吗?
王必林主席介绍情况时笑着说:“李白先生看到今天的眉山,就不会再嗟叹‘蜀道难\’了。”
我想,还没开始采风,我已在采风的路上收获满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海波)炎炎夏日,吃烤串、喝啤酒无疑是很多人的最爱。但油烟炭灰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噪音吵民,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文明形象的一大顽症。为此,彭山区结合实际情况,对城区内“夜烧烤”店进行...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