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金宝山公墓的墓地上满是祭奠亲人的鲜花和绢花。新华社发
■ 新华社记者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历史。人们在清明缅怀先人,沉静思索,追古怀远,知死乐生,追寻春天新的希望。
回归自然 生态安葬理念渐入人心
伴随着2016只“平安鸽”的放飞,“北京市2016年骨灰撒海清明公祭仪式”在长青园骨灰林基地骨灰撒海纪念碑前举行。数百位骨灰撒海亡者的亲属来到这里,表达对魂归大海的亲人的思念。
没有精美的灵盒,没有高大的墓碑,人们手捧鲜花和蜡烛,围着花坛寄托哀思,轻轻擦拭纪念墙上逝去亲人的名字……今年清明前夕,上海福寿园、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共同为10名逝者举行了隆重的花坛葬礼。
四川眉山市在彭山区牧马镇莲花公墓举行第四届集体公益生态葬仪式,经前期公开报名,38名逝者的骨灰被家属带到现场,由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干部、公墓管理人员和家属集体护送到公墓的鲜花生态葬墓区,依次被放进深不到1米,总面积仅1平方米的墓穴里,再用土掩埋,然后栽上鲜花。
广州市殡葬改革成效显著。据统计,当地生态葬比例已超过80%。
今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市民实行生态殡葬。节地生态葬是推动殡葬改革向更环保、更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
用文明守护清明 绿色祭祀渐成风尚
2日是清明小长假首日,武汉14家经营性公墓迎来98.8万市民祭扫。记者探访发现,鲜花祭扫市民明显增多。一位卖了20多年祭祀用品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买鞭炮和纸钱的人少了,鲜花和红丝带的销量多了。
今年是南昌市扫墓人群最密集的瀛上墓区实施全面“禁鞭禁燃”的第三年。2日下午,记者在墓区看到,绝大多数市民自发不带香烛、鞭炮、冥币等纸扎祭祀品进入园区。路边小摊贩的祭祀品也已更新换代,除了受欢迎的鲜花和纸花,还有黄丝带、小型花圈等。
网络祭扫渐成风潮,网上祭扫市民越来越多,为满足市民不同需求,湖北不少陵园今年还推出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
只要追思情感在,一束鲜花、一篇祭文,便是对先人最好的祭奠。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不是单纯的祭祖和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拔河、斗鸡、蹴鞠、扑蝶、插柳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时节,踏青赏花是不辜负春光的最好选择。据携程旅行网数据,今年清明,江西婺源、安徽黄山、河北赵县等传统著名赏花胜地依旧人流如织。武大樱花的盛名也让旅客将目光投向了各大高校内盛开的花卉,独特氛围让高校校园成为赏花爱好者的新去处。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清明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年的清明都会形成短途出行和国内赏花踏青旅游的小高峰。而这也恰恰说明,清明节不只是哀思之日,也成为一个富于生活情趣,裨益身心健康的节日。
新闻推荐
1月10日,眉山市彭山区就业局组织19个企业和商家,整合229个工作岗位,在该区政府门口,集中两天时间摆摊设点,接受返乡农民工的咨询和选择。该区还将在春节前后,组织上百家企业上万个岗位,专门供返乡农民工...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