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兴全
对于一所新建学校,要站在历史的最高维度,“饱览”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汲取其中的精良养分,成就学校的文化理念,构建学校文化灵魂,需要有思想的人执杖领航,需要干实事、真干事的人俯身躬勤。以葛兴洪为校长的东坡区齐通中学行政班子,从肩负起学校发展使命之日起,就不敢懈怠,为学校文化建设思索和探索。
“学校未必要多元文化,但一定要有符合自身的独特文化。”上海市教育研究学院副院长顾泠沅为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作了很好的定位。齐通中学从确立文化理念之时,就“顾本溯源,守正出新”,这从“齐贤通理”的校训:“见贤思齐、守正更新”“仁爱博学、通明善教”“励志笃学、融会贯通”,就可见一斑。
要更深层次知达齐通中学的文化理念,该校给出的注脚和定义或许让你了解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认为,校训是学校核心理念的具体写照,能概括出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独具气质、文化底蕴,蕴含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历史责任。同时,该校进一步阐释道:“齐贤通理”是指以贤良为榜样,心中有敬,约束言行,并掌握真理,行事通达,知理明义。对学校而言,“齐贤通理”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美德,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才能的新时代贤良。对教师而言,“齐贤通理”有助于激励教师储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具备仁厚职业道德,并树立优良教育教学观,脚踏实地肩负起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和对学生人格、品德、心志的教化和塑造的重任。对学生而言,“齐贤通理”以古今贤良之士为标杆,激励劝勉学子内外兼修,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向贤良看齐,并成为贤良。
“齐贤通理”直接体现了“贤良教育”理念中的教育内容、教育追求,同时,在教育上,“齐”和“通”是一个动态过程,包含了教育过程,是“贤良”文化的精要提炼。
学校行政班子认为,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它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和管理特色。在作进一步阐释时,要如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向有才德的人看齐,不断反省自身,走正道,行正事,成为贤德之人。齐通中学从“根”上追寻,承继先贤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信。
“守正更新”,即恪守正道,具体而言则是守道德之正、学问之正、处世之正、行事之正,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这需要学校及全体师生不仅知晓贤良品质,还要结合时代特点,身体力行化“知”为“行”,创新性继承和发展。
针对“仁爱博学,通明善教”的定义,学校认为,教风是在学校校风指引下教师面貌的呈现,它既是教师所认同与追求的风范,也是制约与规范教师行为的规约。所谓“仁爱”,就是教师首先要具有仁爱之心,以仁待人,心怀大爱,才能与教育事业产生共鸣。“博学”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包括各种科学的基础知识、教育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通明善教”,即为师者,通透而贤明,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有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的意识,更要有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良好品性和远大志向的能力,从学识、道德、志向等方面开展教育活动。
以贤育贤,通仁通志。德才皆备是贤良之人的特质,“贤良教育”理念中的“贤良”有以贤良育贤良之意。“仁爱博学,通明善教”明确了教师以身作则、关爱学生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掌握广博的学识,灵活多变实施教育的专业要求,体现了“贤良教育”理念之下对教师的具体规约。
学风是在学校校风指引下学生面貌的呈现,既是学生所认同和追求的风范,也是制约和规范学生行为的规约。齐通中学在确立“励志笃学”学风时,以集中意志专心求学,以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学生以学习为主体,有爱学、善学之心,更要有坚定地求学意志和学习恒心,这是成为贤良人才的首要条件。
“融会贯通”,指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子全书·学三》)。“融会贯通”倡导学生活学活用,不死读书、读死书,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得起推敲和实践。向贤而贤,通文通理。古今贤良之士是学生学习的标杆,学习贤士优秀道德品格,发挥榜样作用,培养自身优秀品性。同时,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学生能融会贯通掌握科学文理知识和技能,能学以致用,内外兼修。“励志笃学 融会贯通”既有对学生情感意志的要求,也有对其学习效果的追求,是“贤良教育”理念文化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和学习追求的具体要求。
有着这样的先进理念,学校持久发展便有了充足的文化养分。
新闻推荐
《凌晨2点多,救火!》后续报道 市民点赞火灾中救人父子 社区准备为其申报“见义勇为”称号
本报讯(记者余毅)“大家都是邻居,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昨(25)日,东坡区大石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卫平一行来到一品台B区,看望慰...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