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眉山 今日彭山 今日仁寿 今日丹棱 今日青神 今日洪雅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今日眉山 > 正文

披沙拣金认识一个“新”苏轼

来源:济南时报 2019-10-13 13:42   https://www.yybnet.net/

□新时报记者 徐敏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存在。数千年来,人们反复阅读和研究苏东坡,大多围绕他的诗词成就,他的坎坷仕途,他的洒脱品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以其开设的“苏轼精读”课程汇编成《苏轼十讲》一书,撇开苏轼研究的热门话题,着重考据史料和其思想性,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业界内称之为是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至于“新”在哪里,从书中可以窥见。

苏轼的以“鸿”自喻并不悲观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十六岁的苏轼从贬谪之地海南岛获赦北归,五月一日舟至金陵(今江苏南京),遇见老朋友法芝和尚,作《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两个多月后,苏轼病逝于常州。这首诗中的“归鸿”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对“鸿”的书写。复旦大学教授朱刚称这是苏轼书写“鸿”的终点。无疑,这个终点的“鸿”带着几分喜悦,因为苏轼终于北归了。

在苏轼诗歌的学术研究中,对其诗歌中的“月”的意象、兄弟情以及写景诗等研究者甚多,朱刚则在《苏轼十讲》一书中重点探讨了他对“鸿”这一意象的书写。苏轼对“鸿”的书写经常用来自喻,“鸿”是候鸟,苏轼是官员,也要随着朝廷的差遣来回辗转,故觉得自己像极了这种候鸟。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苏轼中举后朝廷授官,他独自前往凤翔上任,途中写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朱刚把这首诗称为苏轼写“鸿”的起点。

朱刚认为,此时的苏轼对“雪泥鸿爪”的认知是乐观的。候鸟飞过却留下了痕迹,意在说人生虽无常,在这世上的行踪也偶然无定,留下的痕迹也不可长存,但只要有共享回忆的人,便拥有了人世间的温馨。然而,苏轼后来的人生远比他预想的更坎坷和颠沛,经过“乌台诗案”后,苏轼辗转各地,笔下的“鸿”也蒙上了几分孤独、飘零的色彩。黄州期间,他以“孤鸿”自比:“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然而,苏轼的性情始终是豁达开朗的,虽然精神上遭遇流落犹如孤鸿,他仍然调整心态适应长期贬谪的生活,体会自由之身的喜悦,以至于生命的最后一年北归,乐观认为自己是“归鸿”。“如鸿风飞,流落四维。”苏辙在苏轼去世后如此撰文用“鸿”来比喻兄长的身世。朱刚认为,在传统文人的意象中,“鸿”基本和漂泊这种低沉消极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苏轼有时也不能免俗。然而,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从这种低沉的气象中撕开一条昂扬的生命罅隙,永远

高唱着乐观的生命赞歌。

“年年肠断处”的是王弗非苏轼

在苏轼之前,词人们写词时大多只使用词牌名,很少有意识地制作词题或者词序。只使用词牌名的局限在于,词的抒情主题是模糊而非具体的,缺乏个人性的抒情主体,所抒之情往往是类型化的。朱刚认为,词的抒情内容从类型化到具体化、个人化,苏轼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苏轼是第一个有意识制作词题的人。”朱刚在书中提到,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密州出猎”就是词题。而在词牌与正文之间的一段说明性文字,朱刚称之为词序,比如《定风波》的词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词题和词序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以《定风波》为例,苏轼交代这首词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所感所想,这就给作品打上了作者的个性化烙印。

个性化、具体化的抒情内容,是属于苏轼个人的具体人生。所以朱刚认为,解读苏轼的文本时要注意与之前类型化、普世化情感相区别。他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悼亡词为例,词题把以往那种“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具体化成了“苏轼对亡妻王弗的追思”。循着这个思路,朱刚对这首词的后几句解读出了不同的味道。“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往的解读认为是苏轼在月夜为亡妻扫墓悲伤至极的书写,朱刚却认为,苏轼年年为亡妻扫墓并不现实,在外做官的他不具备年年回蜀地祭奠亡妻的条件。

用“用典”来解释就说得通了。唐人孟启《本事诗》讲了一个已亡妇女因儿子被继母虐待,忍不住从坟墓中出来赠夫一诗的故事,诗中有“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一句。“肠断”“明月”“孤坟”是相同的意象,朱刚认为苏轼使用了这个典故。所以在凄凉的明月夜感到“肠断”的不是苏轼,而是孤坟中的王弗。“纵使相逢应不识”的主语也是王弗,因为“尘满面、鬓如霜”的是苏轼,“不识”是王弗认不出变老的苏轼。因为活着的苏轼会变老,死去的王弗却不会。这首词中,亡妻并非单纯被动的怀念对象,而是成为与生者一样具有情感的主体,还会因为和苏轼的远离而倍感凄凉,还会因孤独而肠断。

如此解读这首《江城子》,朱刚以为,词中场景不断变换跳跃但是又萦回不断,苏轼对笔势的操控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

不太浓重的“归乡”情结

苏轼的故乡本在眉州眉山县,距离成都200公里左右。由于长江上游的支流岷江纵贯这座城市,所以在苏轼的表述中,他的故乡就在长江起源的地方。宋三百年间,眉州为中国贡献了不少文化名人,他的父亲苏洵却并不打算在这样一个“郁然千载诗书城”延续苏氏的家史,他有一个迁居中原的计划,理由是:四川盆地富裕却闭塞,怕子孙见闻狭隘,变得“鄙且愚”,再就是河南嵩山之下风土、人物俱佳,是个适宜居住的地方。

然而,苏洵生前不但没有将此计划付诸实施,死后也被苏轼兄弟二人将遗体运回了眉山安葬。苏辙则继续按照父亲的计划,在颍昌府(今河南许昌)买地安家,晚年也隐居终老于此。苏轼更喜欢江南,所以在常州买田安家,但临终前也托人交代苏辙把他安葬在河南郏县。十余年后,苏辙随兄安葬。后来,苏洵也在郏县有了一个衣冠冢。历代研究“三苏”的学者中有人疑问,为何苏轼、苏辙都不归葬故乡?朱刚认为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他们并未打算归葬。

这并不意味着“三苏”对故乡眉州缺乏感情。最早出仕任职于凤翔时,苏轼写诗曰:“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他把这个地方和家乡眉州相比,说家乡山清水秀,而这里山秃水浊,一片尘土,令人“殊不堪”。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赴杭州通判任,途中夜宿金山寺,作诗云:“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他在镇江金山寺俯瞰长江东流,想到此行的目的地是长江入海处,又不禁回望上游的家乡。朱刚认为,任职于杭州的经历使苏轼对“家”的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引导苏轼从心理上把“家”从西蜀移至江南。“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杭州做官时,苏轼感慨故乡没有这样的好山水,“自意本杭人”。“这是苏轼从心理上认同一个新的家乡的努力。”朱刚写道。

后来随着仕途辗转,苏轼本人也意识到他对“家”的思考在不断变化,苏轼诗文中有明确的句子流露出,“莫认家山作本元”,意思是不要把眉州故乡当做唯一的家,“槟榔生子竹生孙”意在说,这些植物种下来就会繁衍子孙,人类也可以向它们学习,不必为偏处谪地而愁对明月。没有必要执着于出生地才是“家”的观点,朱刚认为苏轼虽未明说,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到处是‘家’”的观点。

新闻推荐

眉山市纪委监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清风扬眉”讲坛

本报讯(记者古良驹)为深入传承和弘扬三苏好家风及廉政思想,进一步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昨(11)日,市纪委监委...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披沙拣金认识一个“新”苏轼)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