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刘川眉,1956年生,四川眉山人。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纪实散文集《历史·山川·眉山人》、小说散文自选集《祖父和他的城市梦》、诗集《刘川眉诗选》、长篇历史人物传记《眉山苏洵》、长篇历史小说《豹变:苏洵大写意》、历史人物评传《品中国神童》等;主编有《眉山诗8家》《眉山文学作品选》《眉山青年作家文学作品选》《岷峨壮士》《橙黄橘绿》书系等。长篇历史人物传记《眉山苏洵》获2009年度眉山市第三届东坡文艺奖一等奖,《品中国神童》获2014上海好童书奖,与人合著《三苏文化与眉山现代化》2001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九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眉山文学天地宽
我的童年是在三苏祠里度过的。那时,我家住在眉山城,距三苏祠不到一百米。小时候,三苏父子就是我懵懵懂懂的偶像。长大后,开始读三苏的诗文,品味他们的人生,愈发对他们的文章道德、器识胸襟仰而敬之。三苏文化对我而言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追求,而文学艺术算是一种表达方式吧。
改革开放对眉山文学的发展应该说是决定性的。记得70年代的时候,眉山只有一本文学刊物,叫《眉山文艺》。本地文艺青年们投稿,只能往那儿投。当然那本刊物本身质量不错,只是说整个文学的平台相对小了点。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南充师范学院。大学毕业之后,我来到眉山中学做了一名语文教师。改革开放以后,整个文学天地更为广阔了,我也组建了第一个文学社团“百坡亭”,与许多爱好文学的学生们构成了快乐的小天地。“百坡亭”取意东坡诗《泛颖》中“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后来东坡区的文学刊物《百坡》取名也是从中找到的灵感。
应该说,这个社团的影响力超出想象,当时在省内都称得上一流文学社团了。学生们的文章,甚至登上了《星星诗刊》《小小说》等国内知名文学刊物。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美妙的文学体验,学业上也丝毫不落下。他们后来有好些人进入了北大、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顶尖名校,这在当时十分难得。
1990年,我离开眉中,到当时的眉山县委宣传部工作。尤其是建区设市后,眉山整个文艺氛围更上了一个台阶。当时相继成立了地区文联、地区作协,并新增了《东坡文学》《百坡》等刊物,文艺平台越来越大,文艺团队也在不断壮大。我的工作重心几乎放在了筹办本地文学刊物上。1997年筹建《东坡文学》,1998年《百坡》创刊,我担任过编辑,选取优秀文章,发现文学“好苗子”,大家投稿相当踊跃,简直有点忙不过来。
201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将眉山文学推向了一个高潮。当时眉山市作协推出了“两刊一报”,即《东坡文学》《东坡诗刊》和《眉山作家报》,并发展了大批作协会员,尤其是青年作家。市作协的工作,受到了省作协的高度评价,在全省也处在前列。我们的系列丛书《橙黄橘绿》,专门为青年作家提供展示平台,非常受欢迎。
在此期间,我自己也出了一些作品,包括《眉山苏洵》《豹变·苏洵大写意》《品中国神童》等,效果还不错。如今退休了,但事情依旧不少,最近我就在编撰《苏轼诗词文赋100篇》,这本书预计年底面世,整个编写团队付出了很多心血,力争将其打造为精品。
眉山自古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经过了这几十年的发展,眉山现已是三苏研究最重要的基地,有保存最完整的遗迹三苏祠,有专门的机构三苏文化研究院,有专门的学术性刊物《苏轼研究》,有苏轼学会和专门研究苏东坡的专家。历届市委、市政府都给予了很大支持,我相信我们的文艺工作将越做越好。
■本报记者 李幸 刘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豆佳瑶)为实现患者安全目标,由眉山市医学会、眉山蕴缨妇产医院组织开展的医院国际精细化管理论坛——实现患者安全目...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