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大手拉小手。
眉山市科技培训进田间。
眉山乡土人才获金奖。
本报记者 蒋萍 文/图
园区里,院士(专家)工作站引领企业创新腾飞;农田里,科技专家被“寻医问药”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学校里,科技大篷车携带各类“奇珍异宝”,让师生大饱眼福……
近年来,全市各级科协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主动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银会合作”撬动助农贷款12.42亿元;科普“六进”累计80余万群众受益;创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65个;“金桥工程”省级立项备案项目174项……
创新科技服务方式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我通过科协‘银会合作’模式,解决了资金问题,葡萄喜获丰收。”近日,谈及市科协帮助自己贷款扩大葡萄种植规模一事,大学生创业者张籍友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号在眉州大地吹响时,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再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为破解农技协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助力“三农”经济发展,2012年7月,市科协与邮政储蓄银行眉山市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科协积极牵线搭桥,在银行与农技协之间找准契合点,创造性地建立“科协+银行+协会”合作和财政贴息机制。通过不断探索、发展、完善,推行一系列创新举措,创造了眉山经验、形成了眉山样板,受到中国科协、中国邮储银行总行、省委、市委的充分肯定。
2015年7月中国科协、中国邮储银行总行在眉山召开全国推进“银会合作”工作现场会,“银会合作”眉山经验、眉山样板全国推广。
如今,这种模式正如一把“金钥匙”,叩开了一扇又一扇“三农”创富的大门。截至今年9月,全市撬动银会合作助农贷款6514笔、12.42亿元,全市累计贴息635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技协及会员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与此同时,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在科技与经济之间“架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近年来,眉山市“金桥工程”每年省级立项备案均在30项以上,立项备案产值均在20亿元以上,省级立项备案数和立项备案产值连续5年位列全省第二。累计省级立项备案项目174项、立项备案产值130亿元,实施完成“金桥工程”项目产值110亿元,获省级优秀项目15个。
大联合大协作
唱响全民科普好声音
10月17日至19日,中国科协“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活动走进眉山,6名知名科学家走进眉山市三个区县的18所学校进行了科普巡讲,让上万名师生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
这是眉山市全民科普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眉山市科协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体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单位紧密配合,持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世界环境日”“防灾减灾日”等集中科普宣传活动,牵头办好“全国科普日”“科协会员日”活动。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等重点人群,开展科技下乡村进社区、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普宣传进机关、科技竞赛进企业、“崇尚科学、防范邪教”宣传教育进楼宇等活动。
2012年来,全市共组织科技人员4万余人次参加活动,散发资料600多万份,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7000多期次,推广新技术300多项,赠送科普书刊60余万册,为群众义诊35000余人次,赠送活动经费50多万元,累计80余万群众受益。
与此同时,为推动全民科普,眉山市在社区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建设科普信息化e站68个,打造科普信息化平台;在农村创建乡土人才平台,建立完善眉山市农村乡土科普人才数据库,入库764名乡土人才,解决科普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此外,出台《眉山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进一步明确了全民科学素质的牵头单位、责任部门、主要措施和工作任务。全市各相关部门、各区县大联合大协作,唱响全民科普好声音,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挖掘人才引擎
激发人才活力因子
一边是企业有技术难题,找不到解决的路子;一边是专家学者四处奔波,找不到合适的产学研合作“对象”。为帮助企业和专家解决“沟通”难题, 2016年,市科协启动认真履行“四服务一加强”职能,结合开展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积极在企业和科技人员之间牵线搭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川龙蟒福生科技有限公司为了开发“生物刺激剂创新技术新产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合作,为公司制剂产品升级和开发决策提供方向性建议,团队自主研发的S-诱抗素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科协组织就像是‘双面胶’,一头连着院士专家,一头连着企业。只有让企业和专家‘零距离’对接,才能促进国内高端智力资源与企业创新需求的深度对接。”市科协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凭借“双面胶”的特性,市科协率先建立省级学会服务站1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建立企业科协9家;邀请专家对企业的35项需求对症施策,举办技术服务讲座165场。
同时,市科协充分挖掘人才引擎,在人才培养支持、表彰举荐、团结引领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推进繁荣富裕美好眉山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其积极组织眉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技调查体验等活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推动科技人才培养重心前移,并开展了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重点支持一批年轻科技人才,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坚持惠民利民
用科技建设美丽乡村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企业发展创新升级之外,如何利用农技协布局乡村振兴大棋?眉山市科协给出的答案是——“六驾马车”并驾齐驱。
近年来,市科协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着力产业扶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着力项目扶持;加强技术培训及创新,着力科技扶持;全国首创银会合作,着力金融扶持;抓好队伍建设,着力人才扶持;创新探索“保会合作”,着力保险扶持,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17年,全市规范性农技协共有171个,会员总数16万户(人),带动农户数35万户(人)。2017年度总产值85亿元,会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余元。依托农技协等农村专合组织,眉山市已涌现出“竹编之乡”“枇杷之乡”“藤椒之乡”等10个农产品之乡,带动480多个村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一份份数据如硕果累累,沉甸甸。
而在“六大扶持”的助力下,全市农技协更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四个方面发力,按农民的所需所盼,把服务直接做到田间地头或农户家中;把农村各类人才、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聚集起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上联科研院所,下联千家万户的格局;将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懂、产品难销的问题,推动了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以各类“土专家”“田秀才”为核心,以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骨干,通过“能人效应”“示范效应”等,把科技知识迅速直接、有效地传播到农民中去,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人力不足的问题,开辟了科技“造血”道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段小锋)11月3日—4日,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眉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老年健康与老年病...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