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业正在介绍养殖槽。
净化池内的空心菜长势喜人,用塑料遮住下的微生物发酵净化等。
育种车间内的水处理区域。
9月25日,位于东坡区白马镇兴隆村5组的水产科技示范园内,几名工人正将净化池旁的黄泥土装盆,整齐放入已铺好的浮框里,随后栽植空心菜,最后放入净化池内等待生长。另一边,在工厂育种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进行管道嫁接、线路整理铺设,为即将投入使用的第一条生产线做最后的准备。
净化池内种菜、机器手臂投料、全封闭式水处理工艺……这些与传统养殖、育种完全不同的技术,令人惊叹。该示范园区以科技为引领,采用工厂化育种及绿色健康的种养循环模式,走现代化科技之路,将渔产养殖与鱼苗育种推向新台阶。
人工智能 打造自动化育种车间
走进园区,看到工人们正加紧施工修建办公区、水产品检测间、恒温育苗间等。在工厂化育种车间内,一排养殖槽依次排开,每组共有3层养殖槽,几名工人正在进行第一条生产线的建设准备工作。“第一条生产线很快将投入使用。”该园区负责人张继业介绍,整个车间计划有4条生产线,第一条生产线共有35组105个养殖槽,平均每个养殖槽培育80万尾鱼苗,共培育8400余万尾鱼苗。
同时,每个养殖槽都是独立的净水口,每个养殖槽里共有4个功能不同的管道,分别为进水管、出鱼管、排污管、出水管,根据功能各自发挥作用。该车间内的生产线全部采用多层循环养殖,系统不设氧气包等加氧设施,水中溶氧几乎全部来自水流循环带入的空气中的氧气。
生产线旁边,地面上有两条轨道。张继业说,这是人工智能机器臂的轨道,并向记者展示了机器臂的操作原理,今后它将取代人工投料,节约成本,且智能投料,将更加精准。如果技术成熟,今后还可以叠加到8层养殖槽,大大增加育种规模。
离第一条生产线不远处,6个大罐子矗立车间,十分显眼,它们主要作用就是进行水处理。据张继业介绍,1、2号罐将养殖槽的尾水进行固液分离,3、4号罐主要用于生物过滤,除去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5号罐主要是紫外线杀菌消毒,6号罐主要起到溶氧调节和水温调节等功能。
“使用人工智能机器手臂,打造自动化育种车间,用科技带动示范园区发展。”张继业说,该车间全部采用封闭式循环水育种工艺,绿色育种,最终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共生模式
实现生态循环养殖
随后,记者前往示范园区内的高低位生态循环水养殖池及净化区域,见到该区域内大大小小共有7口池塘,其中2个为养殖池,剩余5个为净化池。池塘旁正在施工,修建集装箱养殖区。修建完善后,预计将使用20个集装箱,平均每个可产近2500公斤成鱼。净化池内,一排排绿色空心菜种植在水上浮筐里,水面没有土壤,部分空心菜已有20厘米长,绿油油的,格外显眼。
记者还注意到,有些净化池内放有浮藻,每个净化池因功能不同,设计也不同。“你看,比如2号净化池,它主要是将1号净化池内的水进行再过滤,1号水循环到2号池内,再经过跑道似循环,进行再利用。”张继业详细介绍着净化池的功能。
那么,空心菜跟水净化有什么关系呢?
张继业说,鱼塘水面的空心菜扮演鱼塘的清洁工角色,主要吸收水中氨氮和鱼的粪便,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也就是常说的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即鱼负责进食、排泄有机物,微生物负责分解鱼粪、提供养分,植物负责吸收养分、净化水体,残根由鱼类食用。整个系统能够做到水循环利用、有机排泄物循环利用,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污染“零排放”。并且种植的菜,不施任何农药和肥料,是无添加的有机绿色农产品。
除了鱼菜共生模式,该示范园区明年5月开始探索种植水稻,预计一亩可收450公斤谷子,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能产生效益。
据介绍,该示范园区由眉山伟继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从今年2018年3月正式动工修建,预计全部建成投产要到2019年9月。下一步,示范园区运营成熟后,将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老百姓共同致富。同时,将通过不懈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全省水产龙头企业,成为国内最先进的工厂化、智能化的标杆,从而引领全区水产科技发展,为促进水产绿色、安全、高效、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助力东坡区水产种苗生产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工业化方向发展,成为东坡区渔场养殖新名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邹友进宋利)近日,东坡区实验初中举行了2017—2018学年度表彰大会,表彰了学校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组、优...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