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将全新的教学理念穿插其中,传统教学方式需要迎合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应该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完善地理教学是当前摆在首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新教材,老师该如何做呢?我想先得备课,其次上好课,最后还得做好课后巩固。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那么如何备好课呢?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往的教学中心在于授之以鱼,因而只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和相关学习技能即可。但课堂教学应体现新课标的价值,因此我认为备课更应该授之以“渔”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教师的学习设计上应考虑是否可以让学生得到发展,时时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例如对教材的解读及处理能否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热情,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够让学生去发散思维,学生能否通过教学方式和举措去自主探究,教学过程是否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活动上的自由等。
2.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以教科书为工具,以新课标教学要求为中心去教授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很本本主义的将教科书死板硬套直接教授教科书内容的过程。
教师得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但又不拘泥于自我认知之中,实地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创意和深意建立在教材的自我思考之上。此外,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教授内容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材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适时调整及思考教材,了解时代发展的动向,发现生活中有趣的地理素材,将这些素材融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发掘教材精髓并融入自我的思考,更要立意于教材之上并且做到升华教材,让自己掌握教材的主动性,让教材以工具的角色引导学生发展。
3.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加者,二者的有效互动生成课堂。课堂教学的生成是重点,那么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导向、有逻辑、有脉络、不信马由缰地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自己设立教学目标,在教材知识之外,用灵活的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还应该设置弹性,不仅做到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为原则。教学设计不能只考虑局部或某个过程阶段的关联,而是重视全程关联的策划,以何处开始,如何推动,怎样转折等为重点,唯有如此教学才可以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让师生之间可以积极互动,让创造性诞生。
二、备好课为上好课打下坚实基础,那么怎样上好课呢?
首先,讲课前,应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内容和意义,还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天文知识和人文历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和求知欲望,以此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例如:在讲字面环境之前,播放一些宇宙满化和太阳系形成等相关的教学录像,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自己,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在课章讲课时,应该做到让共鸣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激荡,积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组织、参与、引导的角色扮演。地理兼具很强的时空性,因此“纸上谈兵”学生是无法理解和掌握的。而将一些形象直观的道具也作为教学工具,就会产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有事半功倍的好处。比如说,讲地球时,就可以用地球仪来让学生认识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等地理知识。
最后,老师在一节课结束时,用一定时间,有重点地通过课后小结,学生复述,对学生提问或让学生完成简单练习,使一节课的内容达到巩固,融会贯通。另外,适当地在课上边画图边讲解,讲课与画图相结合,可增强教学直观性和针对性。加强课外教学和课外活动,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从而提高中学生地理素质。例如:在教世界气候这部分知识时,让学生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三、上好课了才能做课后巩固,那么怎样做好课后巩固呢?
学生在听完教师教授完一堂课之后,是需要时间去吸收消化课堂知识的,我们并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对所教授的知识百分百掌握,因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力不同,吸收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因材对待。
当然我们的目标是按新课标的要求去授课,将新课标所要求的知识点教授给每一位学生,也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所有知识点,所以这就对我们教师上完课之后,帮助不同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做到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在于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呢?其实知皮毛不如懂筋骨,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教授知识点时,应该把内在逻辑和规律性的东西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无论他们记忆也好,推导演绎也好,就非常轻松了。
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在给学生出课后习题时,应该尽量发散思维,不局限于一个知识点的考察,而是多设置多个知识点交汇的习题练习,甚至可以在书本要求的基础上做出超越,让学生更多的发散思维去完成这些练习。在习题的设置做到不拘泥、不教条、不本本主义,灵活变通,让学生有充分发挥和思考的空间。
除此之外,兴趣其实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课后更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断求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课后巩固得设置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能切身参与并有助于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些实践方式,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就好像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去了大草原,才能真正明白和理解什么叫做“风吹草低见牛羊”,他们的脑海中才能有描述这句话的画面。也相信这样的方式下学生才能长久的记忆和深刻地理解,并且在今后的成长中才能更有想象力。
新闻推荐
志愿者与老人们拉家常。本报讯(杨媚记者王琴文/图)9月14日,大学生西部计划养老服务队前往东坡区复盛乡观盛村“聚乐园”日间...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