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查看猕猴桃的生长情况。
放眼望去,成片的猕猴桃棚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阵风吹过,翠绿的猕猴桃叶片被掀起,露出一只只原木色的保护袋。这里便是东坡区富牛镇曾庙村的猕猴桃基地。
作为传统的农业村,曾庙村一直以来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2013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户138人,是市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流转土地1200多亩,发展猕猴桃种植500多亩,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摘掉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
种植猕猴桃走上脱贫路
“现在一年的收入是过去的几倍,家里建了新房子,也添了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望着树上圆鼓鼓的猕猴桃,曾庙村村民孙志中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孙志中曾经是村里的特困户。2016年,为了改变家里的贫困面貌,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在自家的地里种了5亩红心猕猴桃。“与一般品种相比,红心猕猴桃不仅产量更高,其外观、口感也更胜一筹,而且储存时间长,市场价格不菲,单个可以卖至七八元。”孙志中说,种植猕猴桃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为了种出品质优良的猕猴桃,孙志中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在猕猴桃种苗正式定植前,他便要完成土壤改良等工作;果子生长过程中,他采用物理灭虫法、施用有机肥,以确保猕猴桃的生态品质。“预计今年的猕猴桃亩产可达6000斤以上,致富完全不是梦。”孙志中说。
多方扶持致富有盼头
近三年来,在曾庙村像孙志中这样通过产业扶贫成功脱贫致富的例子很多。“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家的日子才越过越好了!”谈起现在的生活,年过七旬的贫困户周嘉英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以前,村里的交通十分落后,全村仅有2公里的水泥路,其余都是土泥路;村里的变压器、电线等电力设施也老化严重,时不时就突然停电。”看着如今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周嘉英怎么也想不到,短短几年,村里就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据了解,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近年来,该村新修了12公里的村道和12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修建了提灌站,改造了部分沟渠;新修了村卫生站,安装了小天网工程探头4个;实施了电力设施改造;新修了农家书屋、乡村文化院坝、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曾庙村立足城市近郊优势,依托岷东新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该村已发展柑橘1000多亩、猕猴桃500多亩,全村用于发展产业的土地占总耕地的65.6%,并成功申报四川省猕猴桃示范合作社,产业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化。
在发展猕猴桃、柑橘产业的基础上,曾庙村还投资20余万元,把400多亩荒芜的山地、竹林全部开垦出来,栽上桃树、李树,美化乡村环境,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该村始终坚持走产业多样化之路,发展贫困户养兔、养鱼以及种植蔬菜。从“一枝独秀”到“全面开花”,该村不断从土地中翻新花样,让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积极引进企业发展水果、生态蔬菜、养鱼等旅游生态观光农业,促进村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致富。”该村第一书记贺仲华表示。
新闻推荐
一棵参天的榕树,一条铺满七里香的文化长廊,这是眉山一中给我的第一印象。随着开学军训的结束,同学们渐渐熟悉,我们与老师也开...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