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一把夺过我的手机,纤指轻轻划过屏幕。“老古董,这么多年都不换啊!”欣嘟囔着嘴,满眼的鄙夷。
这张手机屏保照片,还真有点历史了。一条蓝白相间短袖衬衫,一张浅粉色方丝巾,站在中国泡菜博物馆前的我,空姐一般优雅自信。身旁的外国朋友表情夸张,手舞足蹈,煞是可爱。
那是2012年第四届泡菜节,我作为志愿者的难忘一幕。
小时候,我常到邻居家蹭饭,桌上总放着一小碟泡菜:绿莹莹的萝卜樱、红艳艳的海椒、脆生生的豇豆……咔嚓咔嚓,呲溜呲溜,三碗饭下去,撑得肚子如泡菜坛一般浑圆。可我们家从不做泡菜,因为老爸老妈那几年集体修水库吃大锅饭,顿顿喝稀饭吃酸菜,弄得一想起泡菜胃里就冒酸水。谁曾想,如今吃穿不愁,女儿还执意去当泡菜节志愿者。老爸老妈空前团结,一阵狠批:一叠小酸菜,谁看不懂?犯得着你戴头巾,穿花裙的小媳妇样儿,给人家讲解吗?
“是不是好姐妹?”英子死缠烂打,硬是把我拖到了培训会现场。
此后一周,礼仪、普通话、东坡诗词、彭祖养生、泡菜史……一系列讲座和训练,如重重大山,压得我气喘吁吁。我也拿出了当年中考的干劲儿,每天训练回家,对着镜子一阵“噼里啪啦”,躺下床又是一番“叽里咕噜”。恐怕说梦话,都带着酸溜溜的泡菜味儿。
7月16日,这个隆重的日子终于来临。精致的妆容,迷人的笑脸,统一着装的32位志愿者美丽端庄,举着“泡菜之乡欢迎您”的宣传牌,恭候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
佩戴好“28”号标牌,我轻快地走进28号大巴车。“hi……hello……”欢呼声和掌声响成一片,满满一车竟然全是国际友人,我顿时傻了眼。他们个个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皮肤黝黑发亮,笑容灿烂如花。一旁的翻译介绍,本次泡菜节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总领事和卫生官员,我们这辆车上是刚果和塞内加尔的朋友。
伴着《中国有座诗书城》的背景音乐,大巴车从体育馆缓缓出发。整洁宽阔的大道两旁,醒目的泡菜节宣传牌、广告画随处可见。途经诗书城公园,我正讲着《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妙趣横生的语言把大家逗得前俯后仰;到远景楼时,我讲着苏东坡的《眉州远景楼记》,大家摇头晃脑跟我学得津津有味。
到了泡菜城,我骄傲地告诉大家,泡菜城拥有全国四个唯一:全国唯一的中国泡菜博物馆,精彩绝伦地展示着泡菜的历史和文化;全国唯一的国家泡菜质检中心,填补了国内国家级泡菜检测能力的空白;全国唯一的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荟萃了行业最优秀单位和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全国唯一的中华菹坛雕塑,凸显了东坡泡菜的历史高度和文化品位。
站在泡菜城门口,仰望这座高大雄伟的金色泡菜坛,我指着一排金灿灿的五个大字说道:“中国泡菜城。”大家也一字一句跟读:中国——泡菜——城!“这个泡菜坛可是‘泡菜城\’的标志性建筑,整个设计匠心独运。它用精湛的雕塑技艺,将传统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泡菜。它的中间是一个巨大的金色地球模型,寓意东坡泡菜的全球化。”我继续介绍着。
“那边是中国泡菜博物馆,那可绝对不能错过。”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把目光转向一座弧形建筑物,“这是目前为止,我国唯一以泡菜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随后走进博物馆,一幅“三千年泡菜,中国人味道”风情画卷扑面而来。
在泡菜文化历史展厅,形状各异的农耕工具、古代泡菜制作工具,葫芦皮、葫芦籽等远古蔬菜种子,让游客们看得如痴如醉。他们时而侧着脑袋睁大双眼,时而孩子般不住拍手,时而眉头紧蹙陷入沉思。
泡菜精品展示厅,展示了“吉香居”“乐宝”“味聚特”等眉山知名泡菜企业文化。连屏投影、投影式电子翻书、电子触屏等多媒体技术,让各种泡菜信息画面愈加生动活泼。游客们更是跃跃欲试,手机、相机闪个不停。
“来,干脆就在这儿合个影!”走出博物馆,大家仍意犹未尽。
大家把我团团围住,一种众星捧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咔嚓”一声,志愿者的精彩和荣耀瞬间定格,欣眼中“老古董”的手机屏保从此诞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余涌远记者蹇玮杰)7月20日,东坡区首台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智能探测系统在某合作社内的农业机械上安装成功,标志着该区...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