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眉山新闻 > 正文

探秘眉山雕塑⑥ 东坡盘陀坐像 眉山人心中的文化地标 实习生 骆卓娅 本报记者 张玉 文/图

来源:眉山日报 2017-11-05 01:29   https://www.yybnet.net/

苏东坡36世孙苏喜亮和东坡盘陀坐像的合影。

核心提示

提到苏东坡,相信不少眉山人都会想起坐落在三苏祠披风榭前三分莲池中央的东坡盘陀坐像,该雕塑的苏东坡戴着那顶自己设计的子瞻帽,穿着宋时流行的长布衣,秀着大胡子。盘左腿,半伸右腿,左手撑地,右手半握,且腕倚膝,坐北朝南,仿佛是坐在当年黄州城东山坡或是儋州海边的那块大石头上,是那样的睿智,又是那样的慈祥。

正因为如此,东坡盘陀坐像从建成以来,得到了广大苏东坡爱好者的一直喜欢,更赢得了眉山人发自内心的喜爱,成为了眉山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标。

穿越千年的“会面”

苏喜亮是苏东坡36世孙,著名书法家。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陕西,70年代赴疆军旅,80年代转业至河南平顶山市文联,之后一直在河南生活。凭着对祖宗的那份真情、激情和豪情,以及对东坡发自内心的热爱。苏喜亮八岁开始学习书法,几十年来,深受家书影响,笔耕耘不辍,达到了情至、形至、神至。苏东坡在谈到自己的书法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是这种追求意趣的书法风格取向,影响了他身后的每一代人。苏喜亮的行书,也是和先祖东坡先生一样随行大小,肉丰骨劲、笔圆而韵胜、淳厚遒劲。不少人看到苏喜亮的书法作品都感觉震惊,似乎穿越到了北宋,看到的就是苏东坡的字迹。不仅如此,他还制印一方“我写祖书”并自撰一联:“千秋风流苏东坡字,万古绝唱东坡词”,常年悬挂在居室,告诫自己。意在不随波逐流,至死不渝地追随先祖。

然而就在十七年前的2000年,他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举家从河南迁到苏东坡的故乡眉山。

梦回眉州,老于故丘,登上远景楼,是苏东坡一生至死未竟的遗憾,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千年之后,他的子孙会带着他的遗愿回到眉山,代他登上故乡的远景楼。作为苏东坡的后人,苏喜亮也想体验培育了苏东坡这样不朽伟人的地方。

来到眉山后的十年多年间,苏喜亮最爱到三苏祠,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尤其对苏东坡的盘陀像十分喜爱。苏喜亮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来到眉山,恰逢是东坡盘陀坐像建成的第二年,当时东坡盘陀坐像作者赵树桐一见到他就激动地抱了他直说:“真是太像了,我心中的苏东坡就是你这样子。”

“远看会觉得是个休闲自得的苏东坡,近看又从苏东坡的目光觉得他是个睿智的人,从容貌、姿势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拉近了苏东坡与世人的距离。这样远近的距离的变化就在雕塑的神、情、型三者交融之间体现出来。”苏喜亮由衷地喜欢东坡盘陀坐像,他认为盘陀像整体看起来苏东坡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非常有亲切感,其中坐姿又显得悠然自得,休闲的穿着便服席地而坐,这样的服饰与姿势遥相呼应的。

新闻推荐

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苟丽佳)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总结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农田水利建设经验和做法,分析研究农田水利建设形势和任务,动员安排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昨(3)日,全国冬春农田水...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探秘眉山雕塑⑥ 东坡盘陀坐像 眉山人心中的文化地标 实习生 骆卓娅 本报记者 张玉 文/图)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