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海波
几十年前的清晨,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正领着全班同学绘声绘色地进行早读,朗朗的读书声传遍校园……这个小女孩叫刘玉如,是班上的班长及学习委员。从这一刻起,她心中就有了一个梦想——长大要当一名老师。如今,她已在教坛辛勤耕耘24载,现为东坡区家相小学的一名教师。这期间,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吃了不少苦。10月16日,谈起过去,刘玉如自豪地说:“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无论它带给你的是欢乐还是痛苦。”
率先垂范 师德过硬
刘玉如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鞠躬尽瘁”的决心。她说:“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刘玉如就立志做一名学生热爱、家长满意的好老师。这么多年来,她一直秉承这一信念。学生把她当成知心朋友,有什么高兴的事总是乐意与她分享,有什么烦恼也愿意向她倾诉。学生家长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把孩子交到刘老师手上,我们放心。”正因为不忘初心,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如今,刘玉如已是桃李芬芳。
严爱相济 治班严谨
从教24年来,刘玉如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她坚持做孩子们的“严师”“慈母”,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做到细处关爱,亲近学生;当孩子们有了缺点,严肃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并帮助他们改正。对于学生的常规习惯,也常抓不懈。由于勤抓班级管理,刘玉如所教班级班风正、学风好,多次获得“优秀班集体”的称号。
同时,刘玉如还把自己的爱播撒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在她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栋梁之材,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都值得去欣赏。她认为,每一块“顽石”都能雕刻成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每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她总会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他们,带领他们走出人生的一片片荒漠,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
曾经,刘玉如班上有一个孩子,刚来的时候,父母说孩子有点自闭倾向,在家里不怎么说话,也不出去玩,希望老师能帮帮他。刘玉如说,“刚开始不管我问什么,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后来我不问了,下课时,一有空就拉着他的手把他带到孩子们玩游戏的地方,带着他一起做游戏。”一学期后,这个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了,总能听到他开心的笑声,家里来了客人会主动打招呼,也喜欢找小伙伴玩耍了。像这样的事例,在刘玉如24载的教学生涯中还有很多。
积极进取 熟练师能
刘玉如把练师能当作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一个目标去追求,在教学上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广采他山之石。她多次参加各类培训,聆听专家报告,吃透教材。课前,她围绕课改理念,深刻领会课标内涵,准确把握、认真钻研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中,她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教学中做到整体把握、突出重点、品味语言、领悟写法为一体,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她的课因学生个性张扬而美丽,因教学理念前卫而精彩。她还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实施解决。
刘玉如所教的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分别获得了省、市、区、学校等各级奖励。她所带的班级班风好,学习成绩优异,统考成绩连续几年名列共同体前茅。她执教的语文课《纸船与风筝》《颐和园》《邮票齿孔的故事》等,品德与社会课《从看电视说起》获得了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她写的论文多次获奖,并被评为东坡区先进教师。
如绵绵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如一缕春风,吹开了孩子们的心门;如一捧春泥,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24年来,刘玉如用爱为孩子们在童年时光中撑起了一片明澈湛蓝的天空。
新闻推荐
李国珍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本报记者殷勇文/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眉山一中的优秀教师李国珍而言,教师这两个字,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从教以来,她热爱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她热...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